原创 勇敢的小唐 玩钱币的小唐 2024-05-18 00:00
湖南银饼,为清末银元系列早期的代表,作为清代货币迈向近代化的重要见证,湖南银饼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甲午战争前夕,维新派支持者湖南巡抚陈宝箴认为外洋入侵已经到了亟需解决的地步,必须自行铸造国元,抑制白银外流,方为国本。于是,陈宝箴向朝廷奏请试铸银元,很快便得到朝廷准许后。陈宝箴在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向英国喜顿造币公司订购了造币设备和全套“光绪元宝”钢模,并在英国试铸了若干一元和半元样币,即著名的湖南光绪元宝银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发行流通,仅留辅币七分二厘流通于市面。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样币虽然,湖南官方铸造西式银币出师未捷,但是在维新派狂热粉,湖南维新运动领袖陈宝箴的支持下,官局,民间却早在自行设计铸造银饼上发展得有声有色。
湖南巡抚陈宝箴湖南官局和银号中的阜南官局、大清银行、长沙乾益字号、湖南官钱局等四个机构铸造发行了省平足纹壹钱、贰钱、叁钱、肆钱、伍钱、陆钱、柒钱、捌钱、玖钱、一两等30多种银饼,在湖南等地区,银饼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第六回:“雪白的赏银,雨点般撒在红氍毹上,越显出红白分明!雯青 等大家撒完后,也抛了二十个银饼”!就有很好的体现。长沙乾益字号省平足纹壹两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湖南巡抚陈宝箴多次到湖南富商朱昌琳的家中,朱昌琳为陈宝箴的三顾茅庐之心所打动,最后,才答应替陈宝箴维新变法中的湖南理财,接管财政事宜。当时的湖南布政使俞廉三也力挺陈宝箴推行新政(俞廉三这个人物划个重点,后面会着重说他)。朱昌琳朱昌琳父子在长沙红牌楼开办阜南官钱局,铸造阜南官钱局银饼。当时新式银行在湖南还没有出现,但是阜南官钱局却从钱庄伸出一只脚,正往新式银行和新式货币的方向走去。湖南阜南官局省平足纹壹两但是,维新变法中,陈宝箴、朱昌琳父子想把湖南金融从近代钱庄转向现代银行的现代化尝试,因维新新政失败,失去支持而告失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宝箴也在郁郁不得志下去世。不过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从湖南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决定重新开启湖南银饼的铸造发行,筹设了湖南官钱局,次年元月开始铸造湖南拾两方槽(砝码)官钱局银锭与湖南官钱局银票的发行。
湖南官钱局省平足纹壹两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间湖南官钱局开始熔铸成饼状的白银货币“湖南银饼”。而后在清宣统元年至二年也铸有湖南大清银行银饼。但是俞廉三本人其实只是将银饼作为应对经济的应急之策,并不看好银饼的发展,甚至还对官钱局进行过批评。湖南大清银行省平足纹壹两打脸的时候很快就来了,重新发行银饼三年之后,全省各地官钱局大为兴旺,银饼流通使用广泛,深受欢迎。批评过官钱局的俞廉三最后还是不得不又恢复设立湖南官钱局,事实证明这种半新半旧的官钱局,于湖南省财政帮助不小。湖南官钱局方锭民国元年,湖南官钱局正式改名湖南银行,为湖南有银行之始。1912年湖南银行伍两(宿-05215) 邱文明藏品但是,自理财高手朱昌琳去世后,湖南办官钱局、办银行、发行纸币,是越搞越乱,世需才,而才亦需世,有时要觅到一个懂经济像朱昌琳这样的有用之才,且愿意出来做事,才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点。湖南银饼的意义不仅是见到了一个不同的品种,还展示了银锭向银元的过渡形态,在维新变法那段历史中,湖南在向外国银元学习过程中的产物,证实了这段历史。——人物注释——注一:陈宝箴(1831年—1900年7月22日),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清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正月十八日生于今修水桃里竹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入义宁州学读书,咸丰元年辛亥(1851)试中举人。初在乡从父办团练,因率团练协助克复义宁州城有功, 咸丰皇帝谕以知县后补,并尽先选用。1860年入京会试未中,一度留京,与四方俊雅之士交往。1862年往安庆谒见两江总督曾国藩,被尊为上宾,1865年被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1875年授辰、靖、永、沅道官职,光绪六年庚辰(1880)改官河北道,十六年庚寅(1890)任湖北按察使,二十年甲午(1894)调直隶布政使,另年秋,升任湖南巡抚,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政变。[1]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系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后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2日去世。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四代出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称之“陈氏五杰”。注二: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晚号养颐老人。长沙县人。秀才出身。后因乡试屡试不第,乃借资在长沙开 设“乾陞杂货店”,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 起经营粮食 致富,遂改“朱乾陞碓坊”,专营谷米。同治三年 (1864) 起,又增设“乾顺泰盐号”和 “朱乾陞茶庄”,均获巨利。光绪三年 (1877),因参与陕西、山西赈灾,叙功为道员, 加按察使衔。
经商致富后,一面在长沙大兴土木,建筑别 墅“朱云谷堂”,一面广置田产,坐享地租收入。他还热 心地方公益事业,办蠲赈,设医院,行募捐,善举颇多。维新运动时期,为开北湖纳浏 (阳河) 避湘涛之险,他捐 巨资招民夫,导浏阳河水入北湖再与湘江接通,是为新 河。新河开通后,由官绅保奏,被清廷奖为三品卿。宣统 二年 (1910),湖南巡抚复举耆贤,奉旨特授他内阁学士 衔,人尊称他为“阁学公”。1912年病卒于家。注三:俞廉三(1841—1912),字廙轩,一字虞仙,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祖俞圣文、祖父俞芳亭、父亲俞星若以幕吏闻名遐迩。自幼深受家教熏陶,聪颖明达、肆力于学。16岁投效山西戎幕,管理军符,参与军机,参加防河之役,先后积功,由武乡县知县晋代直隶知州,旋迁宁武知府,调补太原知府。晋地贫瘠,光绪初年连年旱灾,饿者相望于道,荒墟落月照耀白骨,百里内不闻鸡犬声。廉三亲管赈济,赈牍之文远近传递,募资得百数万金,用以赈灾。晋俗,民多栽烟土,少栽粟谷。廉三以治晋之策首在禁烟,亲临各乡剀切劝导其乡民士绅,教以种桑、种麻、种棉、种菜、种薯、种花生诸法;并发给老弱无依者种子;乡民先抗、继惑,后觉悟,知求生之道在于广播五谷桑麻,非培烟土,欣然铲除烟苗,广植佳种。治晋达十五年之久,政绩卓然,为全省之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晋补冀宁道,寻迁湖南按察使,授头品顶戴山西布政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湖南布政使,时值戊戌变法,赞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遂升湖南巡抚,两兼湖南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