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啦
2025年04月19日 23:59
新邮预定大约是1984年后在全国邮局陆续开展的,从JT票的发行量也可以看出,1983年套票最低量还不到200万,小型张不到100万,到了1984年已经是500万了,小型张也涨到200多万,1985年更是上千万,可见预订新邮政策的实施就是刺激邮票发行量上涨的导火索。
1980年《集邮》复刊,这也意味着国家对于集邮态度的转变,从打压变成了鼓励。1984年有一部电影,郭凯敏主演的《邮缘》,从中也可以看出集邮在当时是一种时尚,主要是年轻人喜欢,反而当时的中老年人是嗤之以鼻的。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先是流行于年轻人中的爱好,现在却成为老年人专属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集邮活动在八十年代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而到了现在则是日落西山。电影拍摄于1983年,1984年公映,其中展示了不少早期JT票,还有老纪特邮票,文票出现的并不多。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很多人排队购买《世界通信年》纪念邮票,此票发行于1983年4月28日,这就是当年还没有实行预订,新邮的购买方式吧,就是排队购买,先到先得。
80年代初,集邮开始重新流行起来,邮票发行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受到了全社会的追捧。当时的JT邮票主要还是以寄信为主,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到,不少信件都贴的是JT票,80年的荷花,82年的益鸟,81年的古代钱币等,所以那时的邮票很大一部分都被寄信用掉了。随着集邮的普及,各地邮局开设集邮柜台,主要是售卖之前的老邮,而且价格都是按照国家牌价来售卖,也就是比面值要高。80年代初可以算作是第一次行情,很多老票价格涨了不少。某些新邮也涨了,比如80年猴票,到了1985年已经涨到20多元了,是当时差不多半个月的工资,不是很便宜了。但大部分1980年之后的票是还是按照面值售卖,但数量不多,卖完就没有了。北京的宣武门邮局至今还有很多老邮售卖,但价格比市场价还高,也就不值得买了。
其实老邮能涨一部分原因是大量邮票用于寄信,消耗了,使得存世量减少。又赶上80年代初集邮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集邮成了一种时尚,人人都想参与进来,这也使得老邮票有了飞升的前提,那就是供不应求。如今刚好相反,集邮成为鸡肋,年轻人不喜欢,除了一些老年人外,只有一些80后和极少数90后还在坚守,但能坚持多久就不一定了。所以现在的票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尽管发行量比很多八十年代中期的还少,但却没有上涨的命,反而都打折了。1983年很多套票的发行量依旧是少于现在的票的,比如T81《民族乐器》发行量仅198万,可以试想,一套不到200万的票面对上千万的集邮者,而且后面入坑的人还会越来越多,此票不涨都没有天理;而如今《数学之美》,发行量625万,看似不多,但面对的是仅六七十万的集邮者,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减少,怎能不打折?
其实打折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于现在集邮者的数量来说,邮票发行量太多了,只要减量的足够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打折也就会消失,比如以70万集邮者计算,平均每人购买一个四方连,那就是280万,发行量别超300万应该就没问题。当然这也伴随着邮政企业想通过集邮赚取的利润也会缩水。邮政还会继续减量,使得邮票重新恢复到1983年那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吗?大概率是不会了。
作者:邮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