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冯高潮 顾会忠
2025年05月19日 05:32 江苏
文丨冯高潮
以北宋"连中三元"古钱祈福考子们金榜题名。
在中国古代钱币的方寸之间,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北宋元丰、元祐、元符三朝年号钱组成的"连中三元"吉语,恰如一条穿越千年的文化纽带,将古人对功名的期许,与当代人的考试焦虑,奇妙地联结在一起。这套看似普通的铜钱,实则承载着华夏文明独特的科举记忆与人文精神。所以,从文化价值取向来看,古泉无贵贱,皆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铜钱上的科举图腾
北宋熙宁变法后的元丰、元祐、元符三个年号,在钱币史上留下了一组特殊的文化符号。元丰通宝与元祐通宝均为苏轼手书,其书法结体宽博、笔势浑厚,被文人雅士视为"字如其人"的典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枚钱币的组合恰好暗合科举制度中"解元、会元、状元"的三元及第之说,形成了独特的考试文化图腾(笔者绝无炒作之念,哈哈)。
苏轼与这些钱币的渊源更添传奇色彩。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儋州的苏轼在当地创办书院,元符三年(1100年)培养出海南史上首位举人姜唐佐。这段经历使得元符钱在民间被赋予"文曲星显圣"的神秘色彩,三钱的组合遂成为读书人争相收藏的"文运符咒"。
市井中的文化寻踪
在古玩市场的烟火气里,"连中三元"的追寻过程本身就是挺有意思。生坑钱锈色斑驳却难辨真伪,熟坑钱包浆温润却鱼龙混杂。当那枚元符重宝在摊主的杂钱堆中若隐若现时,钱币爱好者要具备识别真伪的能力,泉识与慧眼,至关重要。
笔者亲历的寻钱记颇具戏剧性:初次相遇时的犹豫不决,错失后的怅然若失,再遇时的果断出手。这枚以十元高价购得的元符重宝(行价通常五至八元),其价值早已超出货币本身,它填补了"连中三元"的最后拼图,更连接起当代人与古代士子的精神共鸣。地摊老板与收藏爱好者的价格博弈,恰似科举考场上的智慧较量。
科举文化的当代镜像
"连中三元"的祈愿在当代社会产生了惊人的共鸣。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74万,公务员考试平均竞争比达70:1。这种"全民赶考"现象与北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心态形成跨时空呼应。有资料显料,公务员报考,全世界数龙国最为热门,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但古今考试文化又有本质差异:宋代科举是阶层流动的独木桥,而今各类考试则是多元社会的分流阀。北宋士子追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阶层跨越,现代考生更多寻求的是职业发展的通行证。钱币上的斑驳铜绿,既记录着古代科举的残酷,也映照着当代竞争的焦虑。
钱币文化的传承启示
这套"连中三元"钱币的文化价值,正在于其承载的永恒人文关怀。苏轼在《登科后》诗中描绘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与今天考场外家长焦灼的等待,本质上都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笃信。《范进中举》的故事,看似荒诞,实则至今仍没过时。据中国钱币学会2022年研究指出,带有科举意象的古钱,在考生家庭中的收藏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种现象揭示着传统文化强大的心理慰藉功能。
当我们凝视这些穿越千年的铜钱,看到的不仅是锈色包浆,更是一部浓缩的考试文化史。它们提醒我们:在"内卷"盛行的时代,或许应该像苏轼那样,既保持"发奋识遍天下字"的进取,又葆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正如那枚元符重宝的寻获经历所示:人生种种考试,终究是价值认知的考验,而非简单的胜负较量。
从汴京考院到现代考场,从铜钱吉语到录取通知,"连中三元"的文化基因始终在华夏文明中延续。那些被盘玩得温润如玉的古钱,既是往昔士子的精神寄托,也是今人面对竞争时的文化盾牌。
清代系列科举题材吉语花钱欣赏,图片来自网络,仅作分享,并向原图作者致谢。
当我们在博物馆或地摊前与这些古钱相遇,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中华民族那份对知识的永恒敬畏。在这方寸之间的铜色里,藏着解读中国社会进取精神的密码,也指引着我们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阅读 436
留言 15
写留言
孙亮
印度尼西亚
14小时前
赞
4
五帝钱传给乾道嘉,这是要开发新的韭菜刀?
作者赞过
顾会忠
作者
14小时前
赞
5
绝对没有这意思
作者赞过
何乐而为13982621306
四川
15小时前
赞
5
严格意义上来说:收藏就是感知触摸探寻历史文化内涵的行为。
无论是兴趣爱好收藏亦或是投资保值收藏,只要潜心将藏品的文化内涵底蕴挖掘出来并传播开去惠及世人,就是收藏的最大乐趣。
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像顾老师和冯老师等一大批这样的有心人所讲的亲历亲为接地气的感人故事)让文物古玩艺术品活起来,服务于民教育后人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这就是泱泱华夏文明古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唯一不断层且世代相传发扬光大的民族自信自强的重要保证。
谢谢冯老师的分享和顾老师题拨!
作者赞过
顾会忠
作者
15小时前
赞
4
谢谢兄弟支持鼓励
作者赞过
冯高潮
安徽
15小时前
赞
5
古钱文化的传承传播,需要顾总这样的大家推手
作者赞过
顾会忠
作者
15小时前
赞
3
冯兄,我只是一个业余钱币爱好者、古玩小贩
作者赞过
冯高潮
安徽
15小时前
赞
5
顾总的编辑,为古钱币的流传逻辑,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持,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真是妙笔生花
作者赞过
冯高潮
安徽
16小时前
赞
5
文章展示了古钱天生自带的文化价值内涵和迷人的无穷艺术魅力。透露出泉友捡到漏捡大漏之后就窃喜
作者赞过
顾会忠
作者
16小时前
赞
5
北宋《连中三元》古钱祈福考子们金榜题名。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考大学考研考博考公考编考资格,逢进必考,逢事必考。北宋年间的元丰通宝、元𧙗通宝、元符通宝,结成吉语《连中三元》,㝢意深远,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学子考场高中的祝福和期盼,登科及第,仕途顺畅的良好祈愿,愿天下才子佳人,励志前行,英姿勃发,才思涌泉,金榜题名,生活路上大展鸿图,一路前行,一路高歌,笑傲人生。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图一。 因为缺少一枚元符通宝,暂用元符重宝替代。元丰通宝、元𧙗通宝、是苏东坡亲笔手书,民间视为吉祥物;苏东坡贬谪海南,办学兴教,元符年间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民间尊苏轼为文曲星转世,也就进一步加持了三元宋钱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原来我手中缺乏一枚元符通宝 ,长久未逯,老板地摊有两堆古钱:生坑一堆,熟坑一堆,生坑的品相实在不感兴趣,熟坑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问他有没有元符通宝,他翻了老半天,找到这枚重宝,我看了一眼,心里没底,就还回去了。这时坐地虎老戴过来挑选了七八枚清钱,品相还不错,因为价格问题没有 成交 。我折回来再挑,那枚元符又找不到了,还是老板重新找到,这次不能不要,太不仁义了。
展开
作者赞过
顾会忠
作者
16小时前
赞
5
附冯老师原稿 短小精悍 原汁原味
作者赞过
冯高潮
安徽
17小时前
赞
5
顾总把一篇五六百字的小故事,扩展为洋洋潵潵的大论文,真是太有才了。
作者赞过
顾会忠
作者
16小时前
赞
3
也许是画蛇添足了
作者赞过
何乐而为13982621306
四川
11小时前
赞
4
看二位老师推杯换盏的自谦,反复拜读,受益良多!
冯老师的原文有理有据立意新,创意好!“寻宝“的经验之谈真实可信接地气!
顾老师的“题拨润色”,深刻内涵诠释与解读有佳。令人敬佩➕“羡慕嫉妒恨”!哈哈
期盼顾老师及师友们利用文物古玩讲好更多的中国故事!
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世代相传,永耀中华!
作者赞过
青蚨泉痴
河南
6小时前
赞
3
春风得意马蹄疾是唐代孟郊的吧
作者赞过
A莫@莫莫
浙江
6小时前
赞
3
隶书元符钱基本都是细缘铁母,好钱难遇
作者赞过
已无更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