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会忠
2025年07月13日 06:45 江苏 32人 星标
编者荐语:
佳文推荐 开卷有益!
以下文章来源于不大师说收藏 ,作者不大师
不大师说收藏 .
一个喜欢古玩收藏的小玩家,聊一聊收藏里的那些事儿~
(明钱传世)
前言:走进最近的钱币圈仿佛大家都开启了“贤者模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问问身边朋友最近满意的收获,大家都摇摇头说,“没买到什么”。
前段时间经历了“中国龙的起飞”,如今大家又进入“拉布布盲盒模式”,这波商业炒作的背后,也是当下“新收藏主义”的一个特征(情感价值、稀缺性来源、传播引擎)……
(孙像小头银币)
午夜时分,打开短视频,某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一枚标价数千元的清代普通钱币瞬间秒光。买家们并非资深藏家,很多只是被平台算法推送至此的普通用户。
而在线下古玩城一角,经营二十余年的老币商们看着门可罗雀的店铺——线上喧嚣如火,线下冷清似冰。
当下古钱币市场在直播电商的强力催化下,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扩张与蜕变。昔日局限在古玩市场或小圈子内的交易,如今在手机屏幕前向亿万用户敞开大门。
这股洪流带来了海量新玩家涌入,然而市场亦在狂热中显现出“冰火两重天”的鲜明格局:直播平台如火如荼,价格屡创新高;传统市场却门庭冷落,交易锐减。
(曹魏五铢)
市场篇:喧嚣下的价格迷阵与渠道裂变
直播带货重塑了古钱币的流通模式,也使价格体系呈现剧烈分化。顶级品相的清钱屡创新高(咸丰大钱、母钱、顺康雍、清大样)引得资本侧目。
而普通清钱、宋批量钱币,虽交易量巨大,价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这种价格鸿沟不仅割裂了市场,更催生了真伪与品相评定标准的混乱。
直播平台以其流量魔力,使古钱币加速“出圈”,却也成为乱象温床。某知名评级公司的暴雷以及各种评级乱象,让钱币的“保真包老”、评级的“如假包赔”打上了引号……
“一眼大开门”等话术背后,是缺乏专业支撑的虚假承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评级币的推广虽带来了一定标准,但评级公司本身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人情分”、“商业合作分”,使标准本身亦陷入信任危机,评级服务了“特权阶级”……
(新莽·契刀头)
经济篇:避险需求下的金融化躁动
在通胀压力与投资渠道收窄的宏观背景下,古钱币因其稀缺性与历史承载,正被部分资金视为另类避险资产。
资本的逐利性使其快速渗透收藏领域,古钱币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金融化趋势:专业钱币基金入场扫货顶级资源;评级高分钱币如同标准化证券般在投资者间频繁易手(银元尤为明显);炒作之风盛行,某些品种短期内被反复拉高,价格严重背离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这种金融化浪潮在推高顶级藏品的同时,也加剧了泡沫风险。当一枚钱币的“分数”成为首要甚至唯一价值标尺,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工艺之美、乃至收藏的乐趣,都在资本浪潮中被悄然稀释。市场关注点从“物”本身向“利”的急剧倾斜,对收藏文化的长远根基构成了深层侵蚀……
(宋·大观通宝)
币商篇:转型浪潮下的角色迷失
传统币商在时代洪流中正经历着艰难蜕变。老一辈资深币商多年积累的眼力、人脉与诚信口碑,在汹涌的线上流量冲击下价值锐减。他们中许多人被迫“触网”,在直播镜头前笨拙地适应新规则,其专业学识在喧嚣的带货节奏中常被淹没。
一位在圈内德高望重的老行家曾私下感叹:“现在卖钱币,比的不是谁懂,而是谁会喊、谁敢吹。”
与此同时,新型“流量币商”迅速崛起。他们深谙平台算法与营销心理学,用夸张话术包装普通钱币,以“放漏”、“福利”为饵吸引眼球。然而,缺乏专业底蕴支撑的繁荣注定难以持久。
(宋·崇宁重宝)
当消费者逐渐意识到品相不符、价格虚高甚至买到赝品时,信任崩塌随之而来,流量神话亦将如沙上之塔般倾颓。
然而古钱币真正的生命密码,终究镌刻于历史斑驳的铜绿之上,而非直播间闪烁的数字与评级盒冰冷的分数之内。
(明·洪武通宝)
市场瞬息万变,未来市场的赢家,必是那些能精准嫁接文化符号,设计成瘾机制并赋能用户共创的玩家,无论他们卖的是千年青铜还是塑料小人,都符合消费时代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