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银币上的运河史诗 · 天津篇

1楼
cjiyou 发表于:2025/7/29 15:29:00
中国金币

2025年07月29日 14:54 北京 听全文 星标


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历史最悠久的运河,中国大运河贯穿南北八省市,串联起沿线无数商贸重镇与文化瑰宝。7月25日发行的大运河金银纪念币,其中8枚30克银币背面图案采用中国传统书画的通景屏式构图,首尾相连,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运河长卷,尽显大运河贯通南北、绵延千里的风貌。



首篇为大家介绍了大运河30克银币(北京),以及币面相关元素,了解了北京城与大运河的相关历史遗迹与古建。


随着水道蜿蜒向南,第二期我们来到漕粮北运的咽喉——天津,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海河如母亲般滋养着这片土地,运河则如父亲般塑造其筋骨,双河交汇,不仅孕育了天津的千年繁华,更编织出独特的运河文化脉络。


银质纪念币
天津
|赏析







“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作为“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城从金、元时起,因运河而兴。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分别流经静海、西青、南开、北辰、武清等区,最终在三岔河口汇聚入海。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全长71公里,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南运河与北运河的交接处是见证海漕转运的重要节点。大运河天津段是见证漕粮河海联运历史和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运河沿岸留下了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同明珠辉映在运河两岸,也在运河历史和文化脉络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大运河30克长方形银币(天津)背面图案以天津三岔河口为主要场景,衬以杨柳青镇、天津天后宫、三岔河口古地图等,并刊“大运河·天津”字样及面额。


先来了解一下币面上采用的各个元素。




三岔河口
三岔河口古地图



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市区西北部,老城厢北隅(今狮子林桥附近),为子牙河、南运河(卫)、北运河(潞)的三河交汇处,被称作天津的发祥地。这里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故有“天津摇篮”的美称。

纵览大运河的发展演变,天津聚落形成始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608年,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永济渠时,三岔河口就已经成为航运要道;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一时出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繁荣景象。1404年,燕王朱棣扫北,赐名“天津”。因天津得名在三岔河口之后,故史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的说法。


随着明代罢海运兴河运,运河来来往往的船只促成了天津繁荣的漕运。明代诗人李东阳《吴粳万艘》云:“盛朝供奉出三吴,白粲千钟转舳舻。欸乃声连明月夜,参差帆指紫云衢。”天津是南粮北运的枢纽,商帮集聚的中心,这首诗生动的再现了江南稻米经三岔河口转运京师的盛况。诗中描述的“吴粳万艘”的景象也是明代天津八景之一。清代时,直沽的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三岔河口也发展为天津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天津也成为中国北方水运的交通枢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2005年,天津市开始对三岔河口地区的开发改造,海河六大节点之一的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泰达城在这里正式开建。2008年,“天津之眼”、工业博物馆、堤岸休闲区、金领国际滨水居住区等在三岔河口地区相继建成,为这里带来文化、休闲、游艺、观光、商业、居住等多种业态,沉寂已久的三岔河口终于重现繁华。币面左下部是三岔河口的古地图,正好与中部的三岔河口现代景观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远处的“天津之眼”清晰可见,近处是横跨海河之上的天津重要桥梁之一的金钢桥。

天津三岔河口风貌(微友@齐志供图)


杨柳青镇




杨柳青镇是南运河进入天津前的最后一个漕运节点,是运河沿岸的重要的文化名镇,保留了明清时期很多的古建筑和民俗文化。说到杨柳青,相信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微友@齐志供图)

杨柳青年画的兴起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繁荣密切相关。明代永乐年间,天津三卫设立和漕运制度化推动杨柳青发展为“北方水陆码头”,成为漕运的重要节点。漕运带来的财富催生了文化需求,促进了年画产业的发展,鼎盛时期年产量超千万张。 ‌

中国传统吉祥图(吉庆有余)1盎司彩色银币
背面图案取材于杨柳青木版年画

币面上方的一片民居主要表现的是位于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石家大院是天津重要的运河遗产,位于杨柳青镇御河桥西,门前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的南运河,原系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仕住宅,有200余间房屋,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年)。石家大院建筑设计巧妙,构件精细考究,大量砖木石雕题材多样,雕刻精美。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以后广置田产。清道光三年(1823年),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堂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其中尤以四门尊美堂治家有道,财丁兴旺。现在所看到的石家大院即为仅存“尊美堂”宅第。


天后宫




天津天后宫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坐落于天津三岔河口之海河西岸,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正中,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天后宫的庙宇坐西朝东,面向海河,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壮观。

天津天后宫大门(微友@齐志供图)

天后宫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极好并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妈祖)。每逢农历三月廿三日天后诞辰日,会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大型民间酬神庙会活动,沿河船户、周边信众,各地商贾云集于此,热闹非常,这也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业街——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荣。妈祖信仰源于南方,但却因为漕运的兴盛在天津落地生根,它不仅体现了这种民间信仰,也体现了天津城因为运河而进行商业发展的核心特点,因此天后宫也是天津比较著名的地标。

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150克金币,背面图案为泉州天后宫妈祖造像,辅以天后宫正殿造型。

这枚30克银币以精妙的“古今对话”构图,将大运河天津段的河道特点与变迁,以及孕育而生的运河文化浓缩于方寸之间。币面从上到下三部分分别展现的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三岔河口的现代风貌、三岔河口古地图与天后宫等元素,通过运河的纽带紧密相连,形成一幅跨越时空的壮美画卷。

杨柳青因运河漕运而繁荣,成为南北商贾云集之地,石家大院作为清代北方民居的典范,其砖雕门楼与运河商贸文化密不可分,而石家的兴盛也正是运河经济滋养的缩影。币面中部的三岔河口现代景观,与币面下方左侧的三岔河口古地图相呼应,古地图勾勒出明清时期河网纵横的航运盛况,而如今三岔河口则以“天津之眼”与跨河桥梁的恢弘气象,延续着这片水域的传奇。币面下方右侧的天后宫见证了妈祖信仰随运河商旅北传的历史,成为津门“河海通津”的文化象征。


工艺方面,上下两部分的底面为镀黑工艺,激光雕刻工艺呈现了杨柳青镇风貌;古地图和天后宫为镀金工艺,不仅为图案增添了金属光泽,更提升了其抗氧化性与耐久性。



中部三岔河口现代风貌为写实风格刻画,虽为本色,但多层次喷砂和镜面的加持,使得沿河建筑与波光效果对比明显,俨然是实景的完美再现。此外,上下区域分割的河道装饰线条采用光变鳞彩工艺,与币面河水无缝交融,粼粼波光将大运河主题生动体现。


这枚银币以水波纹饰贯穿,暗喻运河的流动不息。三岔河口既是地理坐标,也是时间符号——古地图中的河道走向与今日的都市轮廓重叠,诉说着同一片水域如何从漕运枢纽蜕变为现代都会。而石家大院的雕梁画栋与天后宫的香火缭绕,则赋予这份变迁以人文温度。大运河30克银币(天津)通过古今元素的并置与呼应,不仅展现了天津“因河而兴”的独特历程,更揭示了大运河作为活态遗产的生命力: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参与者。  

(部分内容来自天津文化和旅游局官网、中国气象科普网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352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