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时代的精神困境就是,用碎片化的娱乐,消解了思考。长期以往,思考能力就会退化,于是,我果断的卸解了它。
前段时间,在泉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夏公司下架事件,表面上是一场商业博弈,实则折射出当代人深陷的生存悖论。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算法支配的注意力经济时代。
作为拥有近万粉丝的内容创作者,我选择卸载抖音的决定,曾令许多同行不解,但这个选择背后,是对数字生存方式的深刻反思。
一、流量帝国的双面刃
抖音作为现象级平台,确实重塑了钱币收藏行业的生态格局。
以网红大飞为代表的博主们,借助短视频东风迅速崛起,将原本小众的收藏文化,推向大众视野。
这种变革带来的,不仅是商业机遇,更是认知方式的颠覆。
传统铲客们突然发现,自己数十年积累的线下交易网络,在算法推荐的洪流前不堪一击。
当某夏公司不得不"放下身段",做出整改,寻求重新合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策略的调整,更是一个时代权力转移的缩影。
二、时间黑洞与认知重构
现代人的碎片时间,正在被系统性地殖民化。
写字楼里的白领、工地上的工人、送完外卖的小哥,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些钱币爱好者,大家不约而同地保持着相似的姿势:
拇指机械地上划,眼睛紧盯着不断切换的15秒画面。
这种集体行为背后藏着惊人的数据:中国网民日均刷短视频时长,已突破两小时,相当于每年有整整一个月,沉浸在算法构建的虚拟刺激中。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沉浸往往伴随着"清醒的迷失",人们清楚地知道时间在流逝,却无法停止滑动的手指。
三、娱乐至死的新形态
将抖音比作数字鸦片,或许过于尖锐,但二者的成瘾机制,确有相通之处。
鸦片通过化学物质绑架神经突触,短视频则通过多巴胺反馈,驯化大脑回路。
区别在于,前者摧毁的是个体的身体,后者瓦解的是群体的思考能力。
当外卖小哥结束十二小时奔波后,打开抖音,看到的不是阶级固化的讨论,而是小姐姐的劲舞和段子手的调侃,这种精准的情绪按摩,客观上成为了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关于"人类所有问题都源于无法安静独处"的论断,在算法时代获得了新的诠释。
四、阅读能力的黄昏
纸质书的墨香,正在变成一代人的集体乡愁。
某出版社的调研显示,00后群体中,能连续阅读30分钟以上的,比例不足四成,而保持每日阅读习惯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千万个"再看五分钟就睡"的夜晚累积的结果。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长期接受短视频刺激的大脑,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会明显降低,这正是负责深度思考与自我调控的区域。
我们担忧的未来图景,或许正在成为现实:阅读将像如今的极限运动一样,成为需要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稀缺能力。
五、重建认知免疫系统
站在人类文明演化的长河中观察,从甲骨文到印刷术,从广播电视到短视频,每次媒介革命,都伴随着认知方式的剧变。
但这次的不同在于,技术第一次掌握了主动塑造人类思维的能力。当我们讨论是否卸载某个APP时,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存方式的哲学抉择。
历史告诉我们,能够延续的文明从来不是最强大的,而是最具反思精神的。
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品质。
所以,我毫不犹豫的卸载了抖音,也包括快手。这既是一种放手,也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