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嘴"进场,真能让清钱"再次伟大?"
前段时间,PC进军古钱币市场的传闻,引爆了币圈,各自媒体也争相报道。
反应么,有人唱衰,有人叫好,有人观望,七和尚八样腔,讲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洋人不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搞不懂中国钱币的。
说这样话的人,也不知脸不脸红?试问:
你中国人真懂中国币,怎么会有批量的假-币入盒?而且是自诩行业前三的评级公司?
怎么会有那么多泉友,不懂真伪,不懂鉴赏,只追求盒子分数?
这些刚刚爆雷不久的事件.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你们是是装傻充愣,还是选择性健忘?
也有泉友为洋品牌大唱赞歌的,认为"洋奶嘴"的加入,清钱版块,尤其是小精品清钱,比如乾隆大样、嘉庆大样、道光大样、雍正通宝、康熙福等,会在PC加持后,突破当前的恶劣大环境,一飞冲天,去PK清代银元。
有这种可能么?
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买家还是那些买家,可用资金也没有量变,就因为洋大人来了,行情就翻盘变天了?
也许,在短时期炒作下,会"回光返照"精神一下,但绝不会持久。
任何炒作,在绝对的不良大环境面前,都是技虫小技班门弄斧。
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PC的加入。至于效果如何,我们可以先耐着性子,先冷眼旁观,让子弹先飞一会。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无论是国内评级,还是洋评级,他们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慈善机构,而仅是公司,是赢利企业,最根本的目的,是赚钱!
所以,不要对其,寄予过大的厚望。
至于洋品牌以后会一支独秀,对国有品牌起到自律促进作用呢,还是会身陷泥潭,同流合污呢,时间,会给出正确答案。
评级公司的出现,对钱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没有评级公司的加持,古钱市场,仍会处于波澜不惊的半封闭状态,什么大行情,大成交,是不可能有的。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带来负面效应。
近年涌入行业的大量泉友,因为过分依赖评级币评级分,再也没有心情去潜心学习钱币了,以致于玩了几年,仍看不懂钱币的真伪,妥妥的睁眼瞎。
这也就给了不良分子批量分装真盒伪币,狂割韭菜的机会。
钱币行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评级币了,如果我们都不要过分的依赖它,打好基础,练好自己的眼力,用审视的目光,而不是盲目崇拜的目光去看待它,那么,评级公司就是我们玩泉道路上的好助手好朋友好搭档,这个行业的未来,方能一片光明。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一、质疑与矛盾:中国人真的懂中国钱币吗?
部分泉友对PCGS的入场持怀疑态度,认为“洋人不懂中华五千年文明,搞不明白中国钱币”。这种论调看似捍卫本土文化,实则经不起推敲——如果中国玩家和评级公司真的足够专业,为何市场上仍存在大量假-币入盒的丑闻?尤其是某些自诩“国内前三”的评级机构,屡屡被曝出分数虚高、真伪不分的问题。更讽刺的是,许多泉友早已放弃自主鉴别能力,只盲目追求“盒子币”和分数,导致批量假-币趁虚而入,收割韭菜。这些刚刚爆雷的事件,难道就被轻易遗忘了吗?
二、评级的本质:商业机构,非救世主
无论是国内评级公司还是PCGS,其本质都是盈利企业,而非公益组织或政府监管机构。它们的核心目标是赚钱,而非“净化市场”或“推动行业进步”。因此,玩家不应过度神话评级公司的作用,更不该将市场复苏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洋品牌”的入场。
PCGS的加入可能带来两种结果:
1. 良性竞争:国际评级机构的严谨标准或倒逼国内公司提升水平,减少乱象; 2. 同流合污:若PCGS为适应中国市场而降低门槛,最终可能沦为另一个“装盒工具”,与本土公司无异。
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在此之前,玩家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
三、评级币的双刃剑:便利与依赖的悖论
不可否认,评级公司的出现极大推动了钱币行业的现代化。没有评级体系,古钱市场可能仍停留在小圈子交易、真假难辨的原始状态,难以形成大规模行情。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评级币的普及也让许多玩家逐渐丧失鉴别能力。
近年来,大量新泉友涌入市场,却只认盒子、不学知识,玩了几年仍分不清真伪,成了“睁眼瞎”。这种过度依赖评级的心态,恰恰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例如“真盒假-币”的骗局,正是利用玩家对评级机构的盲目信任,肆无忌惮地收割韭菜。
四、未来之路:理性看待评级,夯实自身能力
钱币行业已无法脱离评级体系,但玩家可以调整心态: 以评级为工具,而非圣经:盒子币仅是辅助,最终仍需依靠自身眼力判断;
回归学习本质:深入研究钱币的铸造工艺、文字风格、包浆特征,减少“分数崇拜”;
警惕炒作陷阱: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评级,市场炒作终会退潮,只有真实价值才能经受时间考验。
总而言之:
PCGS的入场,或许会掀起一阵波澜,但绝非“救市良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评级公司的规范运作,更离不开玩家群体的理性成熟。唯有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平衡评级便利与自主鉴别能力,古钱收藏才能真正走向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