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藏品行业仍处野蛮生长的阵痛期,一起涉案资金返还案例为市场注入确定性。
2025 年 8 月 12 日,湖北省远安县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启动黑博晨等「数字藏品」诈骗案件涉案资金发还工作,将向 6244 名受害人返还资金逾 1123 万元。这一动作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直接救济,更成为数藏领域司法力量规范新兴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回溯这起备受关注的「太一数藏案」,其犯罪手法堪称数藏早期的诈骗典型样本。
2025 年 3 月开庭审理的该案显示,主犯黑某某伙同袁某、王某甲等 8 人,在未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以「元宇宙」「区块链」为概念包装,通过实际控制的两家网络科技公司,搭建「太一数藏」和「数藏新文旅」两大平台。他们通过淘宝采购图片或 AI 生成图像(单张成本仅几元),经「文昌链」复制成百份后,以几十至数百元单价发售所谓「数字藏品」,并虚构升值前景、隐瞒来源,形成完整诈骗链条。
该案涉及「投资人」超 8000 人,涉案金额达 1000 余万元,系湖北首例「数字藏品」诈骗案。法院审理认定,黑某某团伙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最终判处 8 名被告人一年六个月至八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8 人均当庭服判。
此次资金发还依据已生效的(2025)鄂 0525 刑初 13 号刑事判决书,资金来源于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冻结扣押的涉案财产及法院执行到位资金,总金额达 11231545.09 元。在受害人总损失 15244377.13 元的背景下,本次 73.6766% 的返还比例,相较于多数数字藏品诈骗案中投资者血本无归的结局,此案构建了可复制的维权范式,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突出样本。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作为湖北首例数字藏品诈骗案,其判决首次以刑事司法实践划定了技术创新与违法犯罪的边界。法院明确指出,即便依托区块链、元宇宙技术,虚构升值前景、隐瞒藏品来源等欺诈行为仍构成刑事犯罪。这一认定打破了行业「技术中立」的模糊认知,为平台运营者设立了法律红线。
案件同时倒逼行业规范升级。法院在判决中揭示,被告人将低成本图片包装成「稀缺藏品」高价发售的行为,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诈骗。这一定性推动行业建立真实信息披露机制,杜绝虚假宣传与恶意炒作。
此外,该案暴露的未合规备案、滥用区块链技术等问题,促使监管部门加强技术合规审查。司法机关通过司法建议推动行业准入管理,要求平台必须取得相关资质、禁止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知识产权,从源头遏制乱象。
在数字藏品行业因技术复杂性和市场新颖性易成犯罪温床的当下,此案展现了司法机关对新兴领域风险的前瞻性应对。它不仅是一次个案处理,更标志着数字藏品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的转折,为技术创新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法律边界。
该案件更因其对数字藏品受害者的司法救济实践,成为中国数字藏品司法保护里程碑。当行业仍在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时,远安法院的实践已给出明确答案,任何创新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司法力量的及时介入,正是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