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不是藏品不值钱,是你没找对卖法:这招让买家主动说“价格你定”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9/2 15:38:00
老周蹲在地上抽完半包烟时,手机屏幕还亮着——短视频里那个清代青花碗正被拍卖师喊到42万落槌,而半年前,他把这同款碗8万块卖给了收古董的贩子。“早知道这价,我能多给儿子换辆新车。”他捏着手机的手直抖,这事后来成了我们圈子里的“反面教材”:手里攥着好东西,却因为不懂门道,白白让几十万利润溜走。
其实藏家身边总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人把爷爷传的银镯子当普通旧物卖了2000,转头发现同款带故事的在拍卖行拍了5万;有人觉得家里的老收音机就是堆废铁,结果懂行的人说那是民国“亚美”牌——当年上海有名的无线电厂家出品,现在品相好的能卖6万。真不是藏品不值钱,是你没学会把它的价值“说透”“找对人”。今天就拆三步“藏品价值放大术”,看完你也能让买家追着问“能不能先付定金”。
第一步:给藏品拍张“身份证”,硬信息是涨价的底气 同样一块和田玉,为啥有的店卖几千,有的能卖几十万?差的不是玉本身,是你能不能说清它的“硬来头”。你只说“这是块和田玉”,买家只会算“料子钱+雕工费”;但你说“这是2018年且末矿关停前最后一批山料——那矿现在早封了,当时跟着玉雕师傅蹲了半个月才拿到,雕的‘府上有龙’是苏工名家手笔”,买家心里的秤就不一样了:稀有料子+名家工艺,这价自然得往上提。
所谓“硬信息”,就是藏品藏在骨子里的“身份标签”。拿瓷器来说,别只说“老花瓶”,得搞清楚是青花还是粉彩?是景德镇窑还是德化窑?底款有没有“大清乾隆年制”这类官窑标记?字画更得细:作者是谁?有没有落款、印章?查没查过《中国书画家词典》里有没有记载?就算是文房小件也有讲究,我认识个老板,手里有个民国铜墨盒,一开始买家只给3000,他查了半个月发现底款是“清秘阁”——这可是民国北京有名的文房店,鲁迅日记里都写过“去清秘阁买笺纸”,他把鲁迅日记复印件一亮,买家直接加到1.2万,说“这是有文化背书的东西,值”。
别觉得“查信息难”,现在工具多到用不过来。家里有电脑的,上国家文物局官网查“历代窑口数据库”,输入瓷器特征就能筛出可能的窑口;手机上下载“域鉴”“天天鉴宝”APP,拍几张高清图,专业老师免费帮你看材质、断年代;实在不行,去本地古玩市场找个靠谱店家,递根烟聊聊天——他们手里常有老 catalog(藏品目录),说不定能帮你查到藏品的品牌、产地。记住:多问一句“这料子产自哪”“这底款啥意思”,藏品就多一分涨价的底气。 
第二步:讲个“有温度的故事”,让藏品从商品变成“有感情的物件” 张阿姨卖妈妈留下的银镯子时,一开始买家给2000,她急得找我诉苦:“这是我妈结婚时的嫁妆,陪了她一辈子,怎么也不能这么便宜。”我教她换个说法,别只说“是嫁妆”,要讲细节:“1968年我爸托人在上海老凤祥打的,当时要凭工业券,他攒了半年才攒够。我小时候发烧,我妈就用这镯子蘸着凉水给我擦额头,现在内壁还能看见磨出来的亮痕。去年我妈走之前拉着我的手说‘卖给懂它的人,别让它蒙尘’。”
结果买家听着听着眼眶红了,直接给了5000,还说“阿姨,这镯子我买回去不是为了转卖,是觉得它有感情”。你看,故事一有细节,藏品就从“一件冷冰冰的商品”变成了“藏着岁月的物件”,买家愿意为这份“情感价值”多花钱。
但讲故事得守规矩:要“真实+细节”,不能瞎编。你说“这是乾隆用过的碗”,一鉴定是现代仿品,反而砸了招牌;但你说“这是我爷爷1950年在供销社买的搪瓷缸,他当工人时用它喝了30年茶,缸子上‘劳动最光荣’的字都磨淡了”,这种真实的小事最打动人。我另一个朋友卖民国收音机,没只说“老收音机”,而是讲“我爷爷当年用它听抗战新闻,每次听到‘捷报’就拍着桌子笑,现在旋钮上还有他按出来的指痕”,最后这台“亚美”牌收音机卖了6万,比他预估的高了4倍——买家说“买的是个念想”
第三步:找对“懂行的买家”,别在菜市场卖古董
你手里有个明代瓷器,跑去菜市场摆摊,别人只会觉得“这是个破碗”;但你拿到古玩城精品店,或在专业收藏论坛发帖,找的都是懂行的人,他们才愿意出高价。现在找买家的渠道多到数不清,别只盯着本地古玩店。
线上的话,“雅昌艺术网”“孔夫子旧书网”是专业收藏平台,上面的买家要么是资深藏家,要么是私人博物馆老板,他们懂“硬信息”,也认“故事”;“闲鱼”虽然杂,但你把藏品信息写细——比如“民国亚美收音机,附1938年广告宣传单,爷爷抗战时听新闻用”,再配几张旋钮、指痕的特写图,也能吸引到个人收藏者;还有收藏类微信群,进去别直接发广告,先聊“最近淘了个啥”“你那藏品的底款我见过类似的”,熟了再提“家里有个老物件想出手,你帮看看”,人家更信任你。
线下更别错过本地收藏交流会、小型拍卖会。我一个朋友去年在市里的交流会认识了个开私人博物馆的老板,他手里那幅近代画家的字画,之前古玩店给8万,老板看了他整理的“画家生平+作品出版记录”,直接开到18万——博物馆要的是“有故事的展品”,不差钱,就怕东西没价值。
还有个小技巧:别一开始报死价。可以说“你了解藏品情况,你报个价咱们商量”,既给买家面子,也能摸他的心理预期;要是有几个买家都想要,别急着答应,说“还有人在考虑,我得想想”,反而能让他们更着急,主动提价。
老周后来总说:“以前觉得藏品格子低,是自己没给它‘正名’。”他现在卖藏品前,先花一周查资料,把“料子产地”“品牌历史”记在小本子上,再把家里的老故事写下来——上次那台民国收音机,就是这么卖出6万的。
其实你的藏品,不管是祖传的还是自己淘的,都藏着心血和岁月。别觉得“我不懂收藏,能卖几个钱是几个钱”,花点时间查信息、讲细节、找对人,它就能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毕竟,懂它的人,才愿意为它的价值买单。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416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