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边区不仅军事上英勇抗击日寇,更在经济战线开展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1941年,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金融实践,为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铸就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抗战史上熠生生辉的金融丰碑。
1939年起,***中央中原局相继建立豫南、豫西等多个区委,李先念率部开辟豫鄂边区。面对日伪严酷的经济封锁和物资短缺,1940年9月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通过建立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的决议。次年4月,银行正式成立,总行设于京山小焕岭,后迁至礼山大悟山。这家战地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打破经济封锁、支持抗战的特殊使命。
边区币的设计制作堪称战争条件下的奇迹。1941年5月首次试印2角券,随后陆续发行1元至5元券。1945年又制作了50元至1000元大额券别。这些纸币图案设计独具匠心:5元券展现战士与农民共同劳作场景,500元券描绘水利建设画面。票面采用套色印刷,虽纸质粗糙却设计严谨,既有精细花纹与编码,又设暗记防伪。纸币上"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的字样,不仅标志着货币的合法性,更成为鼓舞军民士气的精神象征。
建设银行始终坚持"发展生产为主"的原则。1942年发放无息贷款2万元边币,建立10余处消费合作社,保障食盐等必需品供应。在随南地区开展"千塘百坝"水利工程时,创新采用"以工代赈"方式,按劳动量支付边币。李先念亲自带领官兵参与建设,与群众同劳动,最终使1942年获得空前丰收。群众传唱:"李师长,新四军,修水利,为人民",生动反映了金融支持与民生改善的密切关系。边币与法币的比值变化折射出金融斗争的复杂性。初期与法币1:1挂钩,但因币值稳定,实际购买力远超法币。1元边币可买半斤食盐,而法币需要1.5元。边区通过设立物资统制局、建立本位币制、控制对外贸易等措施,有效抵制了敌伪的经济渗透。1945年面对严重通胀,银行采取暂停发行、调剂法币、发放农贷等组合措施,竭力维护金融稳定。
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大军压境,建设银行有序兑回边币,保护群众利益。1946年随中原突围结束运作。短短五年间,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发行了15种24个版别的货币,建立了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为根据地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印着抗战印记的纸币,不仅是革命货币的重要实践,更为新中国金融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驾驭经济工作的卓越能力。这段鲜为人知的金融抗战史告诉我们,军事斗争与经济建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的实践,不仅是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工作的早期探索,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