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175:中国集邮周:十年之痒,何去何从?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9/27 11:16:00
2016年8月,首届中国集邮周以“中国梦,集邮情”的响亮主题拉开帷幕,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手打造,一度让全国集邮爱好者满怀期待。彼时,这场每年一度的集邮盛会被寄予厚望,人们盼着它能成为连接邮票文化与大众的桥梁,让方寸之间的魅力持续绽放。如今近十年过去,当初的热忱却渐渐被“虎头蛇尾”的失落所取代。
首届集邮周的启动曾带着鲜明的仪式感,头几年还会发行专用邮资片为活动助兴,这本该是拉近集邮文化与爱好者距离的绝佳载体。可邮资片的设计却早早埋下了争议的种子——几乎每年的邮资片主图都锁定为罗兰希尔。这位“邮票之父”固然在世界邮政史上意义非凡,但作为中国集邮周的核心视觉符号,却难免让人生出困惑:这究竟是中国的集邮盛会,还是一场致敬外国邮政先驱的专题展?设计上的同质化与文化表达的错位,让本应成为亮点的邮资片,反倒成了爱好者们诟病的焦点,也悄悄消解了活动的“中国味”。
如果说早期的争议还能用“探索阶段”来解释,那么近几年集邮周的“内容真空”则更让人心寒。曾经的邮资片虽有争议,好歹算是活动的“有形载体”,能让爱好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而如今,既没有了标志性的纪念邮品,也缺乏有新意的主题活动——没有重磅邮票的首发仪式,没有接地气的集邮分享会,更没有能吸引年轻群体的互动环节。每年到了九月前后,集邮圈里偶尔会泛起“集邮周来了”的零星讨论,但很快便归于沉寂,只剩下“今年又没动静”的叹息。
心里没谱”的迷茫,则让集邮周失去了灵魂。集邮周的核心本该是“连接”——连接邮票与历史、连接文化与大众、连接传统与时代。但从实际操作看,主办方似乎从未想清“为什么办”和“为谁办”。对资深集邮者,没有推出有分量的专题展览、珍品鉴赏等核心活动;对年轻群体,缺乏短视频解读、邮票手账工坊等新潮玩法;对普通大众,更没有搭建起“从零了解集邮”的入门桥梁。每年到了既定月份,象征性地在官网发一条活动通知,或是在邮局贴一张海报,便算作“办过了”。这种“无主题、无内容、无互动”的“三无”状态,恰恰印证了“为办而办”的被动——上级有要求,便草草应对;至于如何让活动落地生根,完全没有清晰规划。
更可惜的是,“任务思维”彻底消解了集邮最珍贵的“情”。邮票从来不是冰冷的纸片,它藏着老邮迷翻遍市集找一枚“猴票”的执着,藏着普通人寄往远方的牵挂,更藏着一个国家在方寸间记录的时代变迁。而集邮周的价值,本应是唤醒这份情感、传递这份温度。但当活动沦为“应付差事”,邮票的文化属性被剥离,只剩下“任务指标”的冰冷外壳。爱好者感受不到被尊重,大众看不到集邮的魅力,年轻一代更无从知晓“方寸世界”的精彩——原本可能成为集邮文化“传声筒”的平台,最终变成了让人心生隔阂的“走过场”。

集邮周的式微,本质上是对“集邮情”的忽视。当初“中国梦,集邮情”的主题,精准点出了集邮文化与民族情感、时代精神的连接点。邮票从来不止是邮资凭证,更是历史的切片、文化的载体,从老邮票上的天安门、长城,到现代邮票里的航天成就、非遗技艺,每一枚都藏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可近十年的集邮周,既没能深挖这份文化底蕴,也没能跟上时代脚步——面对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新需求,既没有打造出像“故宫文创”那样的破圈产品,也没有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传播集邮魅力,最终在“守旧”与“创新”之间迷失了方向。

 

将近十年的历程,中国集邮周不该走到“无人问津”的境地。若想重拾初心,或许该从两个方向发力:一是回归“中国内核”,无论是纪念邮品设计还是主题活动策划,都应扎根中国文化、紧扣时代脉搏,让集邮周真正成为展现中国故事的窗口;二是激活“参与感”,既保留传统集邮者珍视的仪式感,也推出年轻人喜欢的互动形式,让方寸邮票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希望下一个十年,中国集邮周能告别“虎头蛇尾”的尴尬,真正找回那份藏在方寸之间的“集邮情”。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484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