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热衷于盖免费章的年轻人减少了吗?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10/7 10:41:00
笔者在河南博物院盖彩色邮戳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年轻人来询问盖免费章的明显少了,当然也不是没有。笔者在盖彩色邮戳的时候,常常能聚集好多人观看,询问这个是什么?怎么才能加盖?得知加贴邮票或者有邮资的明信片等就可以加盖的时候,有的人直接去买明信片或者邮票,然后贴好之后过来让帮忙加盖,有的年轻人还写上地址直接实寄。往往选择加盖彩色邮戳的要远远高于寻求盖免费章的年轻人。笔者在盖戳的时候,也能听到有年轻人对免费章的一种放弃,说自己已经盖了好几本了,现在不太想盖了。
这是不是也说明一个现象,那就是追逐免费章的年轻人开始减少了?有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加盖彩色邮戳,进而开始寻求各种风景戳的过程?近两年,我们蓦然发现,各地邮局开始习惯于推出彩色套戳,尤其是在新邮或者邮资封片发行的时候,基本都会同步推出一些彩戳供实寄爱好者加盖。此外,一些地方邮政文传也和文旅紧密合作,推出一些地方特色的彩色套色文化日戳、风景戳等等。甚至还有的邮局直接推出彩套色的日戳,替代原有的回墨戳或者钢制(波轮)日戳,亦或者同步使用。
一方面满足年轻人习惯盖回墨戳的简单和直接,另一方面也满足打卡用户对各种纪念章的审美疲劳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追逐模式。于是,我们看到加盖免费章的用户在减少。当然,各种消费(低消)之后就可以加盖各种彩色套色章的热潮依旧还在,有的用户出门都喜欢带自己的盖章本,或者到一地之后购买当地的盖章本,各地文创包括邮政也推出一些个性化的盖章本,满足这种需求,正好在购买之后也满足了低消的要求,再加盖各种套色章。套色章大气,但是加盖比较繁琐,基本都是4色以上,甚至6色、8色,因此加盖一个章,需要反复操作多次,而彩套色邮戳,大部分是3色,个别4色的配置,而且彩套色邮戳相对更小巧一些,因此加盖也更加灵活一些
虽然年轻人还喜欢被各种五颜六色的彩色章吸引,不过这种热潮也在悄悄地退潮。以前需要排队才能盖到的套色章,现在基本都是随到随盖。年轻人不是突然不爱“收藏记忆”,而是腻了变味的盖章游戏。一些文创店的客流虽然不小,但是盖章的愿望在下降。尤其是有的人习惯了盖免费章的游戏规章,突然面临着消费才能盖到的彩色套章,明显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说好了免费盖,进店才知道必须消费,网上同款本子才卖5块钱。” 这种“捆绑销售”正在蔓延,有的年轻人对此明显不满。
有的人也发现,盖了20枚章,翻开来像复制粘贴。一半印章都是“地标+风景”的组合,同质化困境在文创圈已成常态,盖章店的设计也翻来覆去离不开那几个景点,设计师直言“想不出新意”。此外,版权保护的缺失加剧了乱象。有的设计师好不容易设计出一个新章,但很快就被仿冒,等自己的版权申请下来时,仿品已经铺满市场。
盖章热潮的退去,更是年轻人社交需求迭代的必然。当“零糖社交”“搭子社交”成为新宠,需要耗时排队、被迫消费的盖章,显然跟不上节奏了。有的年轻人更愿意约“看展搭子”“约拍搭子”,轻松聊两句比盖章打卡舒服多了。此外,年轻人的喜好也出现分化,有的年轻人把剧院票根做成电子手账,用AI生成专属插画,发朋友圈比晒印章点赞多,还不用扛着厚重的集章本。甚至还有人进行“城市声音收集”,在天津古文化街录快板,在成都茶馆录盖碗茶碰撞声,这些声音比印章更有画面感,有人如是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各种种草的背后是更具有个性化的喜好。
即便是仍在坚持的爱好者,也变得更理性。有的人只收集“有故事的章”,以前追求数量,现在只留能代表一段经历的印戳。“不是不喜欢盖章,是不喜欢被套路的盖章。”在故宫珍宝馆,仍有年轻人为盖全12枚文物对应章反复参观展厅,这些章每枚都刻着文物细节,附带专属讲解二维码,“这才是盖章该有的样子——不是任务,是和文化对话的钥匙”。也就是说,真正有文化内涵、无附加条件的盖章服务仍有生命力。此外,就是彩色套色邮戳也逐渐进入年轻人的视野,有一部分年轻人也开始追逐了。即使是求戳,也说明了兴趣使然。

留言
都在搜:邮局可以免费盖邮戳吗
写留言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328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