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近日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引发了数藏行业的广泛关注。岗位名称是「藏品发行高级专员 / 专家—天猫运营」,看似普通,却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数字藏品正重新回到阿里系的战略版图之中。不同于两年前那场以“收藏”“文化”为核心的热潮,这次的关键词是“天猫”“商家运营”“流量矩阵”,这意味着数字藏品正从独立的概念产品,变为电商体系中的功能模块。
图片
从职位描述看,这个岗位并不是简单的内容运营或发行岗位,而是要在淘天体系内开展数字资产的推广,整合商家场景,拓展用户规模。换句话说,数字藏品的定位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不再是平台单独的文化实验,而是电商生态的延伸,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新型资产形式。
这样的变化其实早有迹象。过去两年,数字藏品行业从狂热到冷静,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热—收缩—重构”的周期。2021年,天猫、鲸探、腾讯幻核等平台相继上线,品牌方纷纷跟进,几乎每周都有“限量发售”。但随着炒作过度、监管收紧以及市场同质化严重,行业很快陷入停滞。大量平台停止更新,藏品流通性几乎消失,行业话题度急剧下滑。
这次蚂蚁集团重启的关键,不在于“再做一次藏品”,而在于彻底改变玩法。
过去的数字藏品以“收藏价值”为主,依赖稀缺性刺激需求;而这一次,更强调商业连接性——让藏品成为品牌私域运营、会员权益、甚至商品溯源与身份认证的一部分。天猫拥有庞大的商家资源与消费数据,而鲸探具备区块链确权与合规能力,两者结合的核心逻辑是“让数字资产回到消费生态中去”。这是一次从“数字纪念品”向“数字基础设施”的进化。
从产业角度看,这种变化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任何行业在经历初期泡沫后,都会回归到更稳定的价值创造阶段。数字藏品行业早期的问题,并不是概念错误,而是缺乏持续应用场景。如今,当头部平台重新出手,带着更明确的商业目标与合规路径入场,这恰恰是行业进入“整合期”的标志。
不过,重启并不意味着简单复盘。蚂蚁集团要做的,是将数字资产真正融入品牌经营逻辑。品牌发售藏品不再是为了制造噱头,而是可以作为会员积分、身份凭证或限量权益的载体,增强用户忠诚度与品牌互动深度。对于用户而言,数字藏品不再只是收藏或投机对象,而是具有实际使用场景和持续价值的数字凭证。
可以预见,未来数字藏品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赛道”,而是成为数字商业生态的一部分。它可能不会再像2021年那样带来全民狂热,但它会以一种更务实、更稳健的方式,融入我们熟悉的商业世界中。
在行业逐渐重构的过程中,天猫与鲸探的协同,或许将成为这一轮数字资产商业化的标志性案例。数字藏品的未来,不在于它能否再造一波“投机神话”,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成为数字经济中的基础设施——一种让品牌更高效、让用户更有参与感的数字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