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从头说起。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一位常年“铲地皮”的老哥,所谓“铲地皮”,就是下乡走村串巷,从民间收老物件、旧钱币。
文中分享了他几次捡漏收到好钱的经历,真实又有趣。
没想到,文章发表后,好几位泉友私信我,希望认识这位老哥,让我帮忙牵线。
本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想法,我一一把他的微信推了过去。
这本是成人之美的好事,谁料到,后来却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这位老哥一次下乡收货之后。
那天,他兴冲冲地告诉我,铲到了一筒共十枚“大观折十”钱币。
在钱币收藏里,“大观通宝”折十算是宋钱中的小名品,若真,价值不菲。他发来图片与我分享喜悦,我仔细一看,心里却“咯噔”一下:钱文的韵味、锈色的层次感都不太对,便委婉提醒他:“老哥,这几枚东西,看着有点‘药’啊,是不是被同行‘埋雷’了?”
所谓“药”,是行内对假货的隐语;“埋雷”则是指有人提前把仿品放到农户家里,专等铲地皮的去“发现”。
老哥一听,却很不服气,语气笃定地反驳:“不可能!这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卖给我的,人家家里老辈留下来的,怎么会假?”
他还补充了一个关键信息:就在不久前,一位上海的泉友已经以每枚1700元的价格,从他这里挑走了两枚。
听他这么说,言之凿凿,又有“成功交易”作证,我也不便再多言,毕竟钱币鉴定有时也带些主观性,或许是我看走了眼。只是隐约觉得,这事儿未必那么简单。
而我万万没想到,那位买走两枚钱币的上海泉友,正是通过我推荐微信,才联系上地皮老哥的其中一位。
平静了大约十多天,这位上海泉友突然来找我,语气焦急又无奈。他说,那两枚“大观折十”,经过几位朋友上手细看,一致认定是仿品,他“吃药”了。他希望我能从中说合,让卖家退一部分款。
这个“中间人”,我实在感到为难。他们之间的交易,我并未参与,既未在事前看过钱币图片,也未在交易过程中提供任何意见。
这完全是买卖双方你情我愿达成的,如今出了问题,理应由他们自行协商解决。我若贸然介入,反而可能让事情更复杂,弄不好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于是,我成了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听双方陈述了各自的立场和诉求。
买方,这位上海泉友的诉求是: 他承认自己当时也有看走眼的责任,因此不要求全款退货。他提出的方案是,买卖双方共同承担责任,各承担一半损失。他支付的总货款是3400元(两枚),因此希望地皮老哥能退还他1700元。
卖方,这位地皮老哥的态度是: 首先,他坚称自己绝非故意售假,他自己也是这批钱币的受害者,是“吃了药”的。
其次,他强调,交易是买方主动要求、自愿达成的,他并未强卖。最关键的一点是,他认为从发货到对方提出异议,已经过去了小半个月,远远超过了行内默认的“七天鉴赏期”。
他举例说,即便是国内知名的古钱币交易平台如古Q园地、华X古泉,也大都执行“七天之后,原则上不予退货”的规则。
因此,他拒绝退货退款。但他也表示,愿意在日后这位泉友再次光顾时,在价格上给予优惠,作为一种长期的、慢慢的补偿。
故事讲到这里,矛盾的核心已然清晰。一边是买了假货,希望挽回部分损失的买家;另一边是同样认为自己受害,并坚持行规、不愿直接退款的卖家。
现在,问题交到了您的手中。您更倾向于支持哪一方的诉求呢?是理解买家的“各退一步”,还是赞同卖家的“按规办事”?这场源于信任,又困于规则的纠纷,您的高见如何?请在留言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