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马年贺岁票率先来袭,这也是每年贺岁票的一种传统。遗憾的是贺岁片却还遥遥无期。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每次都不能准时到达。
此外,一些地方的马年机戳也开始率先登场。从北京马神庙的首枚纪念戳到扬州“御马头”的地域特色戳,各地邮政的“马元素”邮戳密集亮相,让邮市提前进入“马年时间”。马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奋进吉祥,“纵横驰骋”“马到成功”的寓意戳中大众心理。这也是相对而言,人们也更愿意去制作一些邮品的关键所在。
时代的快节奏,碾碎了邮戳收藏的“慢仪式感”。邮资机戳的魅力,本在于“见字如面”的等待——当年寄一封盖着新戳的信给远方的亲友,要等一周才能收到回音,那枚戳就是跨越山海的见证。可现在微信秒回、视频通话实时连线,没人愿意花三天时间写信、跑邮局盖戳、再等一周寄达。这或许也是集邮开始快速凋零的关键所在。
传承断层的尴尬,让邮戳收藏成了“老人的游戏”。现在邮局里盖戳的老师傅,平均年龄超过55岁,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寥寥无几。邮资机戳作为一种邮票的补充,一些人还是喜欢用其来作为补充,在邮票之外的补资。
此外,就是各种彩戳的渐渐露面,也是生肖来临之际的一种市场追逐。无论是生肖邮票,还是邮资机戳,亦或者各种彩戳的出现,其实承载的不仅是邮政历史,更是中国人“慢下来的温情”。“戳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当年我们追戳是追新鲜,现在年轻人追戳,或许是追一份不一样的仪式感。
当邮戳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当传承能接上年轻的地气,说不定某天,我们又能在邮局的长队里,看到年轻人举着信封挤在最前面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