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铲地皮"这一行当的目光始终投向广袤的农村。越是穷乡僻壤,越具吸引力。
这不仅源于乡民淳朴、易于沟通的天性,更因经济拮据的他们,往往更愿意出让手中的物件。
然而,这其中自有门道。
初入行者,常怀一个误区:以为越是深山老林,越能收获珍宝。实则不然。
笔者纵横此行数十载,足迹遍布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份的村落,其中不乏隐于崇山峻岭间的僻静山庄。
但回望来路,真正有所收获的,始终集中在皖南黄山、浙江嘉兴湖州、江苏苏锡常,这些钟灵毓秀之地。
皖南乃明清徽商故里,湖州苏州自古便是富甲天下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
这些地方文风鼎盛,经济繁荣,历史上官宦云集、文人荟萃,自然文化遗存丰厚。
苏州吴中区的东山古镇,便是这一现象的绝佳注脚。
这个依偎在太湖之滨的玲珑古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何以能吸引马未都先生驻守于此,收获无数黄花梨家具与奇珍异宝?
可以说,东山地区的成果,奠定了观复博物馆明式家具馆藏的半壁江山。
数十年来,全国各地的铲地皮者慕名而至,在这片"地皮天堂"中,或多或少都能有所斩获,满意而归。
东山宝藏众多的奥秘,深藏在《东山镇志》的字里行间。
这座依山傍水的美丽古镇,被古人视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明清两代,众多官员致仕后,选择于此颐养天年。古代官员虽无退休俸禄,但皇帝会赐予丰厚的养老金银。于是,成船的珍宝运抵此地。
据说,仅宰相级别的退隐高官,就有三位之多。这些世家大族的后代手中,自然不乏传世珍品。
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山的山林被开垦为果园,许多古墓在耕作中被发现,大量随葬品流入民间,为一线的地皮客们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当然,其中很多被挖大墓,也不乏外地盗墓贼的"杰作"。
然而,时过境迁,即便是东山这样的宝地,如今也已难觅到好东西了。
在多年的奔波中,笔者对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古镇老村情有独钟。可悲的是,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古老村落正逐渐消失。
我们的"铲地皮"行业,也不得不随之转型,开始了从"扎根农村"到"包围城市"的战略转移。
城市周边的"新农村"小区和城中的拆迁安置小区,成为了新的目标。许多老人在搬迁过程中,将家传的老物件带到了新居。
笔者的一些徒弟,甚至早已转战大上海谋求发展。
这种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城市的管理体系更为严密:城管、物业、辅警、保安构成了多重监管网络。我们已不可能像在农村时那样,公然摆摊设点。
但正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地皮客们总能在夹缝中。找寻到生存之道,以各种方式,在这片新天地中,顽强地扎根生长。
同行们,时代在变,我们的足迹也在变。从乡野到城厢,不变的是我们对这一行的执着与智慧!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让我们相互砥砺,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