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
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
炒邮网论坛
→
市场热点
→
方寸之间的定位迷思:最新邮票发行三要求背后的身份博弈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方寸之间的定位迷思:最新邮票发行三要求背后的身份博弈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11/27 14:13:00
11月邮政系统内部培训班提出的”邮票邮品研发三要求“,以“政治家的站位”“艺术家的审美”“企业家的智慧”构建起发行逻辑框架。其中“政治家的站位”早已内化为中国邮票的固有基因,也是中国邮票的特色。从重大政策宣传到国家成就展示,题材选择“讲政治”也是现在的时代主轴,这与《邮票发行监督管理办法》中“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展示建设成就”的法定要求一脉相承。但“艺术家的审美”与“企业家的智慧”的并列,却暴露出“国家名片”文化属性与商业属性的深层张力,让人对邮票发行的核心定位产生追问,当然这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发行主管单位对邮票邮品的站位理解。 “艺术家的审美”本应是文化内核的视觉载体,而非单纯的外形包装。邮票的艺术价值从来植根于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经典作品证明,真正的审美表达需要文化作骨。但当下部分设计却陷入“元素拼贴”的误区,被业内批评为“缺乏灵魂的视觉符号”。这种审美跑偏的本质,是艺术创作沦为商业策划的附庸,2025年《核工业创建七十周年》等邮票发行首周即跌破面值近一半,背离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初心。 “企业家的智慧”的过度强调,则更显尴尬。邮政作为邮票发行的法定主体,同时兼具文化传播者与市场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但当“效益优先”的商业逻辑占据主导,文化使命便容易被稀释。《邮票发行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邮票发行需遵循“非商业原则”,但实践中,特供邮票通过摇号溢价销售、常规邮票“明售罄暗倾销”、基层为完成KPI打折倾销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减量悖论”恰恰印证了商业判断对文化规律的背离。所谓“企业家的智慧”,若只停留在产品矩阵开发、渠道溢价操作层面,最终只会导致“国家名片”沦为打折商品。 邮票的核心价值从来在于其文化承载与社会功能。作为“国家名片”,它需要记录生态遗产,展现文明脉络,传递民俗温情等等。作为文化载体,它应当成为青少年了解历史的窗口,而非老年人难以操作的集邮任务对象;作为集藏媒介,它需要维系市场信任,而非让摇号中签者陷入“高价买入低价被套”的困境。这些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而非商业技巧的花样翻新。 邮政系统或许意在通过“三要求”实现多元目标的平衡,但从市场反馈看,这种平衡已然倾斜。当《封神演义》邮票小型张因影视IP联动获得近20倍的涨幅,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邮票的吸引力不在于商业包装的“快准狠”,而在于文化表达的“深透新”。若始终站在“最大邮商”的立场解读发行逻辑,忽视文化传承的核心使命,“国家名片”终将失去其应有的分量与温度。 唯有让“政治家的站位”锚定方向,“艺术家的审美”诠释内涵,“企业家的智慧”服务传播,才能让这张“国家名片”真正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生命力。只有文化为骨,方寸邮票,包含千秋文脉和时代精神,这样的邮票才会有集邮爱好者收藏。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7188 s, 2 queries.
[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