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在我有限接触的艺术品收藏领域创业者中,除了新晋的部分志在改造这一行业的互联网人,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而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常务主任蔡援朝先生,无疑是票证、邮票领域的行家。
六十年造就邮票、票证“活化石”
从1956年接触邮票,“蔡援朝”先生的集藏之路已经走过了60年。而蔡援朝告诉我,自己接触艺术品收藏领域也是相当偶然。蔡援朝先生集邮的兴趣最初是在父母办公室的纸篓中诞生的,当时年仅六岁,开始是见了邮票就集,不分中外,也不管品相。后来开始注意到成套性,而后逐渐侧重于某些专题,如文革票、小型张等。随着国家的邮票发行量越来越大,珍邮价格越来越来高,他的集邮兴趣反而越来越小了,收藏的重点开始转向错版票,变体票(因为这类票品比较少)。集到一定程度后,收藏范围又延伸到了错版人民币,如“水印图倒置”等。到了1992年,偶然在北京月坛邮市上见到一些粮票,由于当时粮票还在流通,故只作为趣味品收了一些粮本、样票等。随着粮票退出流通,才逐渐意识到这一新兴的收藏领域,可能蕴藏着较大的潜在价值。于是,便有意识地买了几本介绍粮票的书,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彦卿先生编著的《中国粮票史话》。这本书引发了他对粮票收藏的重新认识,收藏的兴趣和重点也从此转向了集粮。没想到,这一转竟是一发而不可收。从北京粮票到全国粮票,从军用粮票到区票,越收兴趣越大。
另辟蹊径 先难后易
作为一个拥有几十年藏龄的老江湖,蔡援朝先生总结出一套有别于集邮、集币的集票之路。按照按一般规律,搞收藏的人均是先易后难,以藏养藏,滚动发展。但蔡先生对此却是逆向思维,一上来就把目光瞄准早期稀缺票品。如区票、军用粮票,各省早期票等。在他的藏品册中,从早期的苏维埃共和国粮票,到抗战时期各根据地、解放区的军政粮票,再到建国初期的供给制粮票,以及各省早期统购统销粮票要有尽有。不仅有实票,还有许多少见的样票;不仅有正版票,还有错版票;不仅有单套票,还有成版套票;不仅有流通票,还有未流通票和设计原样票。致使他的粮票,完全可以开一个中国票证博物馆。
投身研究 传播历史文化
蔡援朝先生除了时中国票证收藏界的“拓荒者”,同时也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大忙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业务和应酬,而且还经常出国考察,一出去就是一个月。很难想象,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蔡先生还担任着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收藏委员会常务主任一职,在票证的研究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提起“票证”蔡先生的话匣子就像关不住一样,滔滔不绝,不时有一些真知灼见随性而出,让我这个门外汉也是受益匪浅。说到兴起时,蔡先生甚至拿起了笔一笔一划的将汉代《说文解字》中“票”的象形文字写了出来,并且仔仔细细将票字的历史与起源口述于我。蔡先生告诉我说,他的许多文章都是在飞机上打下腹稿、在宾馆里写出来的。“其实,票证研究并不神秘,关键是做这件事儿的人太少了,要有新的力量加入,这一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对蔡先生这一说法,我深有同感。票证作为一项拥有2000年历史的事物,他的文化和历史烙印已经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中国历史上至少存在过上千万种票证,而如今能见到实物的也不过数万种,票证的流失也意味着文化的流失与消亡。
登录电子盘 喜忧参半
对于票证登录电子盘展开交易,蔡先生在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一些担忧:“从传播和传承方面,我们很乐意看到票证也可以进入电子盘交易。但是参考以往的行情来看,票证一直有别于邮票和其它藏品,在现货市场保持着自己的步伐。而从登陆电子盘的票证来看,它的涨势太多于惊人了,以至于与现货的价格偏离上千倍,我们收藏人士与实体市场并不能认定它的过高溢价,以至于它的价值被过分高估,甚至会透支它未来的剩余价值,最终票证的价值应交由稳定的市场来决定。”笔者认为:就像票证的收藏一样,虽然这一新生“板块”的市场成熟度还比较低,从目录的编纂、票品的估价、真假的鉴定、存世量的统计到史料的收集、考证研究,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电子盘亦是如此,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诸如:南京文交所、安贵票证交易平台之类的有识之士坚定不移地去探索、去开拓,走出一条文化+金融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