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要融合的初衷,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需要金融的助力;
而金融的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的各种产品和内容。
文化是核心,为魂,为本,金融是助力,为器,为用。
二者一体两面,不可分离。
而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过上和谐美好、富足丰盛的生活。
如果把文化产业比作一位美女,
把金融比作一位俊男的话,
如今他们是隔水相望的,
要想让文化产业与金融这对佳人联姻,
是要搭上一条鹊桥才能让他们走到一起,成就一段佳话。
为什么隔水相望呢?
因为我们都熟知,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诸如艺术品、影视、动漫、非遗,都是基于人的智慧创造的财富,它的关键词是独特性、创新性、唯一性;
其共性特征是个性化、分散化、轻资产化,是感性而温暖的;
而金融领域呢,他的关键词是风险和回报率,其共性特征是标准化、量化,逻辑化,是理性而冷峻的。所以说,他们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
要想让隔水相望的文化产业和金融联姻,融为一体,必须有三个前提条件:
1、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的三个条件:产权清晰、市场发育完善、高频次的流动性
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资产化,资产化的前提是产权清晰。
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不成问题,然而这个化字,却因为如今中国市场化时间之短而处于发展初期,远远落后于发展了二百多年的西方市场经济。化需要交易,需要市场,交易市场首先需要确权。如果一幅画,你都不能拿出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产权证,证明他是属于你的,往下的交易又如何开展呢?
第二个条件是完善的业态环境。就是大量的中介组织、经纪公司、行业的规章制度。中介组织如评估公司来鉴定真伪、评估真假;律师事务所来作法律保证;经纪人制度让艺术家、创作者专心创作,让艺术归艺术,商业归商业;行业的规章制度,是诚信交易的护航使者。
第三个条件,是流动性。只有高频次的流动,才能使文化产品的价值得以发现、提升并得到实现。
2、文化金融融合的困境:以文交所为例
(1)文交所的发展历程
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文化产权交易所交易在全国范围挖掘各类优势的文化资源,为各类文化产权的流转,文化与资本的对接提供交易平台及对接服务,是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它的定位是第四方交易平台,需按照“公平、公正、公开、规范”的交易原则吸引买方、卖方、中介组织以及相关的资产要素进场交易。
产权交易模式对于降低投资门槛、增加流动性以及定价机制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如今文交所这个世界首创的创新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也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路高高低低的走过了十个年头的发展之路。
最初在2007年,沪深等地提出构建“文化产权交易所”,而文交所雏形的第一次出现则是在2008年的《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北大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副理事长彭中天提出了艺术品产权分割投资的创新商业模式。在2009年6月15日,国家成立了试点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然后在2009年11月成立了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两个国家级文交所试点单位的成立拉开了国内文交所热的大幕。截止到2016年,中国已经有
119家文交所。
2007年彭中天提出的新文交所概念是基于文化资产证券化方向的,推出的是以艺术品份额化为代表的创新交易模式。所谓份额化就是基于物权的等额拆分,以降低投资门槛,增加流动性,从而达到大众参与、民主定价的目的。就在理论界还没有就文交所的业态模式讨论出一个清晰的路径的时候,国务院出台了38号文叫停份额化拆分,并对全国文交所全面清理整顿。可以说,文交所已被38号文一刀切,在“5个不得”的清理整顿下,文交所沉寂了三四年之久。
2012年8.21日上线《南京文交所钱币邮票交易中心》,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邮币卡电子交易大盘,周交易量约50亿。加之市场推广力度强劲,迅速成为各地文交所的主打品种,规模不断放大至万亿级,但问题也随之出现,最根本的问题是沒有促进产业与消费,仅仅是围绕价格的投机与单边对赌,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摘录自彭中天:文交所的回顾与展望]
随之,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1月9日在京召开。
2016年12月16号,证监会清整办发布了一个风险提示函,提出了主要存在的三种问题,一是交易涉嫌违法违规;二是不宜于实体经济;三是风险隐患巨大。
同年1月1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决定深入开展一次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活动,用半年时间集中整治,切实解决交易场所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文交所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理论探索期、发展期和爆发期,如今走到了第十个年头,是要回头整理一下这十年来的
成败利弊,重拾初心,整顿旗鼓,再出发。
(2)文交所迅速发展的原因
“流动性过剩和市场内在需求催生了交易所的爆发。”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归根到底是流动性过剩,做实业不容易赚钱,找投资出路,所以很多就去做这个。”
胡俞越说,“这些交易所成立的背后自然有着地方政府强烈的利益诉求。”
当然,除了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其他如企业的去库存压力,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资本需要,房地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的颠覆性改变而引发的金融资本新流向,都是文交所迅速发展的原因,文交所是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着极其广阔的成长空间。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文交所业态市场化自由发展这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博弈,博弈的目标就是要让文交所的业态发展走上一条中正的康庄大道,踏踏实实的创造财富与繁荣,实现让人民过上和谐美好、富足丰盛的生活的愿望。
3、解决之道:尊重文化特性,服务实体经济,探索创新模式
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万亿,GDP占比为3.97%,2016年已经超过4.1%。随着文化产业的壮大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和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1 )、尊重文化的特性。文化是一种体验,需要用心去感受,而不仅仅是用头脑去理解。一幅画,一曲音乐,无论用多少言语描绘它的美好,都不如真实的体验来得深刻。
好的画,它最后就是那股气韵、还有那千古不变的精神,这些都不是文字描述所能诠释清楚的。因而对于那些具备理性的金融投资人而言,感受艺术,体验文化带来的慢节奏、走心的生活方式才是走近文化的通路,才是设计金融交易模式的起点。
(2)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非遗的少数民族的刺绣,并不仅仅是把它们收藏到博物馆里,而是应该提炼出传统文化里面文化元素和精髓,通过设计的转化,将之和现代时尚生活结合起来,在使用中传承下去。
(3)文化的价值在于传播,使用和传播的人越多,它的价值越大,这和工业化产品是越使用越少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产品的价值发现和提升就在于宣传,传播,从这个角度说,文交所也是一个深具影响力与公信力的宣传平台,在全国范围遴选优秀的文化项目,然后在文交所的会员投资机构中推广,这对文化项目的增值具有很大的作用。
(4)文化的核心是版权,是创意在先,并以传播形成品牌,先有牌,后有品。比如迪斯尼乐园的操作路径:先创意人物形象,再通过传播(电影、动漫片)来形成品牌,然后是人物形象授权,开发各种衍生产品,再到迪斯尼乐园。据统计,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主题公园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则全部来自品牌销售、衍生产品。所以文交所金融化的产品设计就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性,其独特的价值链传递的规律,在保护文化创意、版权为核心的基础上,设计文化产品的金融交易模式。
(5)金融要为产业发展服务,而不能成为自循环的虚拟的资本游戏,文化金融一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产业实践。在尊重文化创意经济特性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金融工具,探索模式创新,比如非遗+金融+互联网电商+商城,
区块链技术+文化+旅游消费+互联网金融,都是未来文化金融融合、与产业实践对接的方向。
总之,文化产权交易所,不同于大宗商品交易所、贵金属交易所、红酒交易所,它的重点是文化,应该以文化为本,文化创意在先,在尊重文化特性、保护文化版权、创意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金融工具,
创造性地开发金融模式,让金融成为文化的助推器,而不是削足适履,将文化削得整齐划一,简单粗暴的把文化塞到标准化的金融跑道上。
结束语:
在向外走的路上,有时候我们忘记了出发时的初心。我们在红尘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修心的利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拂去尘埃,滤去浮躁,回归每个人本有的具足与圆满,在心中开出那朵属于自己的花儿。
让我们共同努力,脚踏实地,走出一条文化金融的创新融合之路,走向世界大同,走向圆满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