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在国内文交所因全面再次整顿而进入低潮之时,从太平洋彼岸却传来一个天大的喜讯,香港大公文交所在美国上市了!尽管这都在我意料之中,但心中的确是五味杂陈……
在我提出文交所概念之初,首先是得到保利文化董事长马保平的大加赞赏,他亲自登门造访并对我说这是他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让人激动的模式与制度创新,对中国、对文化意义重大,甚至可能对世界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是得到了中国文化产业理论权威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的充分肯定。
经我好友杨淦引见,给以创意产业之都自居的某市相关领导汇报时,都是一脸茫然,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国外有成功案例吗?我当时就回答说:为什么中国不能先有?我们可是泱泱文化资源大国,中国的发展模式应该与资源禀赋相匹配,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需要创新业态的匹配。没有对创新的包容、对创意的惊喜和足够的文化自信是玩不了创意经济的。
后通过几条渠道把文案送到了李长春手上,得到了肯定批复。相关主管部门这才开始重视。因为文交所是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围绕文化产权产业化、金融化、市场化与证券化的跨界整合创新,属于国家战略层面的布局安排,大大超越了专业管理层的知识结构和格局认知,所以知音甚少。
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深圳、上海两家国家级文交所隆重挂牌,随后全国掀起了一个热潮,一下冒出了八十余家,全是赶时髦,对文交所理论与交易所逻辑大多一无所知,对可能面对的风险也缺乏心理准备,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这就为日后埋下了重大隐患。
随着天津文交所推出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市场响应度极高,以至于全国复制,全民参与。由于内部准备不充分,外部环境又不配套,加上市场教育的缺失,最后出问题是必然的。由此引发了一片质疑声,国务院匆忙出台了38号文,对文交所业务给予了限制,其中“五不准”几乎砍掉了所有创新的工具。这对于创新业态是刀刀见血,全是致命。
政府管理部门至少犯了五个明显错误,一是自己对这一新生事物就没有搞懂,只是战略层面的认同,焉能管好;二是研发尚未成熟不宜大面积推广;三是生态打造与政策法规配套没有跟上;四是过程中监管缺位与职能交叉 ;五是遇到问题缺少对创新的包容,急刹车并一棍子打一船人。
在众多媒体质问声中,我的师兄时任人大金融证研究所所长的吴小求对我给予了大力声援,他说理论界有谁能证明文化资产不能证券化?如有我愿与之辩论。但如何实现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创新就是试错,应该小步快走,鼓励宽容。
的确,我心中的文交所是一个基于第四方定位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型自洽平台;是一个基于政府授权面向市场开展确权、确质、确价工作的权威性专业平台;是一个基于文化要素流转的增信、增量、增值的数据采集平台;是为经济转型服务的集物权、版权、股权、债权、投资权、收益权、消费权等相关权利为一体的创新交易平台;也是推动文化资源产权化、资产化、金融化直至证券化的基础性平台;更应该是一个有主管部门、有历史使命和自律精神并主动接受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的规范性平台。总之,应该是体现专业性、大众性、公正性、产业性、消费性和投资性并具有产权属性、金融属性和一定资本属性的社会公器。
总之是一个尚未定型的探索过程,在婴儿没有长大时就匆忙下结论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但同时我也认识到创新业态是需要生态环境支持的,所以我这几年一直关注香港、澳门及海外文交所的成长,并对他们可能在美国上市充满信心。
美国证券业与金融业比我们发达,理论与实践都走在我们前面,在这里我想问问证券监管部门,你们知道这一创新对国家的战略意义吗?你们对这跨界的创新搞明白了吗?对文化资产的特性与定价原理搞清楚了吗?我还想问中国一个诺大的资本市场几乎全是照搬,有什么创新能让世界同行来学习取经的?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在我们有优势的文化资源上做一些有益的证券化探索?管理管理,管住是容易的,理顺就难了,管靠的是权力,理是要水平和智慧的。
我一直隐隐担心,怕由我们率先发明、率先实践并付出试错成本的这一新生事物,被美国证券界率先认可摘得鲜桃。今天果然如此,我是喜忧掺半。既哀其不幸,又喜从中来。对我而言,初心是为国设计利器,抢占文化话语权与定价权,但从另一层面上说创新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也不应有国界之分。所以释然。这再一次印证了古人说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道理。实现如此,夫复何言?!
文交所将向何处去?
随着国家主管部门对文交所政策的进一步收紧,文交所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生存还是毁灭”可能是当前困扰业界最现实也最头疼的问题!问题出来了并不可怕,利空出尽是利好。关键是要认清趋势、明白道理、不忘初衷、坚定信心。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直面问题深入思考。凡事只要针对核心问题连续递进追问几个为什么,必能接近或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是方法论,就我个人而言是屡试不爽的法宝。对文交所我有感情也有些研究,在这个时候我必须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面对,也借这个机会与同仁们盘盘道、论论理。
在这里我不妨设几个问:
一是文交所是什么?
二是她带来了什么改变?
三是存在什么问题?
四是中国需不需要文交所?
五是政策对文交所公平吗?
六是未来向何处去?
下面我一一细细道来。
一、文交所是什么?
先谈第一个问题,文交所是什么?
我心中的文交所是一个基于第四方定位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开放型自洽平台;是一个基于政府授权面向市场开展确权、确质、确价工作的权威性专业平台;是一个基于文化要素流转的增信、增量、增值的数据采集平台;是为经济转型服务的集物权、版权、股权、债权、投资权、收益权、消费权等相关权利为一体的创新交易平台;也是推动文化资源产权化、资产化、金融化直至证券化的基础性平台;更应该是一个有主管部门、有历史使命和自律精神并主动接受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的规范性平台。
总之,应该是体现专业性、大众性、公正性、产业性、消费性和投资性并具有产权属性、金融属性和一定资本属性的社会公器。是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转型,加快文化要素集聚与流转,有利于文化价值发现与转化并体现政府战略布局的市场化工具。
二、带来了什么改变?
文交所带来了什么改变?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国情是文有余而化不足,大量的文化资源沉淀形成文矿,文能转化是问题的关键。转化是需要条件的,一要有公开的专业平台聚集文化资源;二要理清产权、鉴定质量并合理定价;三要有产业对接、金融支持和大众参与。说白了就是:文如美人,想要嫁人,需要媒人。
文交所就是专业媒人,应该说由于文交所的诞生还是给相关行业带来了许多改变的。
一是提高了文化企业与个人的市场意识和参与意识。知道了要主动对接市场,也慢慢了解了市场规则,树立了产权观念、契约观念与法制观念;
二是从产权制度与第三方服务上对文化要素流转进行了规范,使其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由于中介机构与职业从业者的缺失。虽然程序到位了,结果却未必到位),进步是明显的和巨大的。
三是培育与教育了市场,主要体现在参与人群的数量上达到了历史高点,交易量屡创新高,大大促进了大众对文化的投资热情与消费欲望。从而证明了文化市场的巨大容量与潜力,证明了从文化创意入手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证明了文化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是在文化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及交易模式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由单一的物权交易向物权拆分与资产打包演进;由海量版权挂牌交易向版权限量授权与版权物权化及金融化方面提升。
方向没有错,方法上有待商榷,在文化产权交易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几次发文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殊荣。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就怕政府不重视,被边缘化才是可怕和可悲的,中心化、热点化说明机会就在身边。
三、存在什么问题?
存在什么问题就说来话长了。我想先打个比喻。文交所就好比是一架飞机,在试飞过程中出了问题,这时候不要急于匆忙下结论,而应理性科学地去分析。找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认为至少从逻辑上要思考如下问题:是设计图纸(原理)的问题还是制造(组建)的问题?是驾驶员(执行者)的问题还是指挥塔(管理者)的问题?是跑道(基础)的问题还是天气(政策)的问题?是发动机(交易模式)的问题还是零件(产品选择)的问题?
对待问题切忌简单化。在这里也不可能展开谈,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写一篇论文,今天我也只能点到为止。
先说原理与初心,文交所的诞生是时代产物,也是市场的催生的结果,更是围绕本国优质资源打造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大方向肯定没有错!那么基于物权的组合与拆分、大众参与及民主定价、要素的聚集与快速流转、版权的授权及衍生、文化资产的金融化乃至证券化都有法理依据和原理支撑。至今也没有看到一篇从理论上否定上述基本概念的文章。但坦率的说对文交所理论及运用的研究还很不够,国家应列入重大课题,集中顶级专家重点攻关,确保理论的先行,加强对实践的指导。
再说说文交所的打造(制造环节),这里肯定存在问题。
一是国家行为的推动,九部委下文,结果是拔苗助长。由于走得太快,理论、人才、基础、配套都跟不上,必定是个畸胎!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试点再推广。
二是多头审批,数量太多,完全违背了设计初衷。既不符合交易所集中交易统一定价的逻辑,也不符合市场规律。远远超出了市场承载能力,把一个整体市场打碎了、把有限资源和人才分散了,不利于创新与规范。要我说三个足矣;
三是组建者的素质与动机问题。素质不高,难以胜任。动机不纯,焉能不败!这我就不展开说了,免得得罪人。
再说驾驶员的操作能力。有很多驾驶员是组织任命的,根本不了解文交所的原理、逻辑、功能与使命,要么没有创新能力,要么方向与尺度把握不准。出问题是早晚的事。而政府作为管理者问题更大,要么不管放任自流,要么急刹车一把管死;有人生孩子,没人养孩子,从来没人考虑这么多孩子吃饱了没有,靠什么生存。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自己父母不见了,别人的父母全跑来群殴。这就是中国特色,只会管(堵)不会理(疏),管与理严重脱节。
更有意思的是文交所的性质在政府眼里倒底是什么我也一直没搞懂!说是正常企业吧,却要政府批文;是特许经营吗?又没有特别的许可范围;归口金融与证监管理验收又没有任何金融与证券资质;说是市场化行为吗?却设置了若干条条框框;说是政府行为吗?又没人给你业务、管你死活;说是创新类企业吗?又没人包容你的试错。总之是六不象!其实这个行业是需要监管的,我们也欢迎监督,只是希望把性质定好、把关系理顺后再监管。
再说跑道吧,也就是行业基础与生态。应该说还很不完善,现在是属于强行起飞。从产权认定到质量认证,从中介服务到执业资质,从航线划定到起飞标准都是模糊的,风险已在其中。可现实是在一个支离破碎的飞机上却装上了一个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即现在的电子盘与邮币卡模式),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其结果一定是少数赚钱多数人亏本,以群体事件结尾。如果国家站在投资者与消费者一边来清算文交所,结果会更严重。没有合法外衣与泳圈的创新试错,当潮水退去时你会发现只剩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