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座已经在不断的加高,时不我待。
不说远的,就说近半年的行情,看出了投资人的谨慎和理智。没有盲目的投入。尤其是近期,也没有大规模盲目的卖出。如果市场真的崩盘了,价格的跳水估计比现在还要严重的多。这说明了大家更多的是在理智的思考,以及对邮币卡市场的进一波行情的等待已经趋于冷静了。已经能耐得住寂寞了。
很多人并不是要做空,但是一种侥幸的心理是存在的,既然市场还在下跌我不妨先卖了,等低价的时候收回来。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亏小赚的操作原理。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风险的。这里的风险是,第一,很多人卖出是卖出了,可是在长久的再等等的心理影响下,一直迟迟的等。等进一步的降低。其实反过来说,信心的来源永远不会是无休止的下跌。而是上涨。反而是在一波上涨的时候才会想起,再不买就来不及了。但是往往是,1000版杀跌卖出容易,在上升的过程中,一个错过时机。想收回来500版都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就体现了投资操作的不成熟了。
在下不玩股票,以前是本小,不敢碰,等也不说有多少本的时候,在14的时候回归了邮市。但是也知道,止盈和止损的道理。但是行情太好的时候,或者行情太不好的时候,往往这个底线就没有了。止盈和止损的设置自己就打破执行不下去了。开始一点点的盲目了。
就说我自己,在投资初期,还建立了个工作表格,来处理邮品的进出,时刻提醒自己,什么该出了,什么该补仓了。有条不紊,很有效果。可是行情火爆的时候,就没有再坚持下去了。当然也有意外收获。但是行情不好的时候,弊端就出现了。没有执行止损的设置。或者说止损的设置过高,而错过了时机。简单的说,曾经50入手的东西,设置的止盈线是150必须全部出售。是有意外没有出的达到了200以上的价位。可是那毕竟是少数。于是纸面上的止盈和止损线被不断的修改,拉高了很多。这错过了很多啊,很多400价位吃进的东西,到了1000都没有出手。现在看来我都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想的。而很多当时设定的需要补的,都没有及时的去补,导致突然爆发后,仓位不够,进出尴尬的境地。怎么理解呢,一个品种,我们都有个操作的量,按个人的资金来说,分4份就行,首次吃了1份,原本准备同价位,或者下跌一个系数再吃2到3,结果迟迟没有入手。等第一波上涨。手里的一手就尴尬了。出了鸡肋,不出再等无形的风险就很高了。这个没有明确数字,但是做了很多,大家都碰到过。简单的说就是手里的东西不到量。这样的东西容易被忽视,后期整理起来发现亏损的都在这些东西里面,自己体会吧。
反观现在就是,我看了下我去年底设置的一些需要补的东西。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能补出量的机会,现在,也就是这几天,已经很难再补上一些优质的几百几千的量的了。随着行情的不好,我已经重新设置了下自己的止盈和止损线,也重新设置了下周期。已经不准备吃小短线的亏了。现在不是做那个的时候,有些品种,已经做了3年甚至5年的准备。比方说四轮生肖的东西,你准备短线暴利已经不现实了。我是准备吃点低价位的东西。长期持有下去。甚至一些三轮生肖的低价位的品种也是。只是如果突然出现一些暴涨行为,就看机会出手一些。但是既然是长线,预期自然不会太低。
邮币卡品种,不是通常的商品和投资。上涨幅度如果连通货膨胀都比不上,我们就不会玩这个。
这又是一次失败的评论,跑题了,怎么说到止盈和止损上去了?大家姑且一看。言归正传,看看互动的升跌和成交量。很理智对不对。但是里面的价格,有水分没有,很显然是有的。依然还是有一些对敲。是哪个大家自己看,或者每天看的人也就懂了。太刻意,每天一个成交量,每天就那么一笔成交,价格不断上涨,您不觉得太假了么?真当大家都是傻子么?据说前段时间,还自唱自说的把该品种敲到过上千?这该管管了,什么目的啊?
咱就不说这些可笑的事了。对于今年的行情,抛去文交所的概念,其实也抛去不了。文交所带来了小版,大版,型张,封片,甚至套票的行情。为什么套票行情能够大行其道。突然发现文交所上百个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什么心情?当初只有几家文交所的时候,还能分析分析,利用下上市猜测,可是到了上百家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参照了。甚至是什么东西在哪上市都搞不清楚都有人大胆跟进的时候都大有人在了。浑水摸鱼者何其多啊。100家文交所,导致后面的一些新的文交所只能是去整一些小众的品种了,根本搞不出规模。以邮票类来说,小版多么?从2000年春节到16年的亚展。满打满算不到180个品种。如果再把生肖小版剔除出去。反过来说剩下的规模并没有太大的盘子。总市值含量就算加上生肖的,姑且不超过180个亿的。而可成交数量很微妙。估计在120亿左右,剩下的就属于出不来的了。说出来是不是发现一个问题,型张航母的位置是不是应该让一让了?小版品种少的发行量只有40万,多的也是近几年的400万的规模,可是这个量,跟1000万都算量不大的小型张相比,优势还是存在的。模糊的计算一下,近30年,平均就算每年5个小型张的量。150个品种,每个品种按平均1000万,其实是不合理的,大家知道92到2000的时候的小型张是个什么量。1200万估计是个比较合理的量算,每个均价在2亿吧,也只是300亿的规模。其他的,真正的航母是每年的套票,也是一个最混乱的地方,具体数量不好计算,因为存在方式问题,有单套,方连,撕口版,完整版,整包,等等的划分。小版和小型张,人虽然有,但是无非是整盒,整箱,那些,远没有套票那么复杂。具体有多少的市值说不上来,但是起码就市场价位来说,套票的规模上千亿是个很轻松的。
说到这里,我之前分析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曾经没有文交所的时候,国内邮币卡市场的每年维护的费用,包括每年新品种的采购算起来,起码需要60亿。而出现了文交所了之后,不说天亮的纪念币那些瓜分走的几百亿。以及新邮的几十亿。就各地邮币卡交易的市场以及门店。包括我们这些网络交易的从市场上获利后来补贴自己的衣食住行的费用。这个估计没有上涨很多,仅仅是上百家的文交所,什么概念?每家文交所相关从业人员那些的开支就不提了,股东分红也不提了。仅仅是投入的不动产上的。就是个很夸张的数字。再加上文交所运行这几年,上税上了多少。我们就会发现,每年光这些就是几十亿上百亿的有形和隐形的开支。
仅仅是我上面说的大版小版等等按照现在的市场实体市值来说完全是支撑不了这个发展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交所的贡献,如果说实体市场原本只有50万人参与投资的话,每人仅仅投资了10万以上的资金的话,就是500亿的,这个在实体市场可交易量上,是一个合理的数字,大家可以推算下,这个就是形成了之前那么多年,甚至是在文交所还没有出现之前的邮币卡市场运作的一个基础,那么通过文交所投资的超过了1000万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多人的投入,如果是在只有实体市场的情况下,那么价格5倍到10倍的上涨都是不稀罕的。可是如果说每人投入还是10万这个基础的情况下,10000亿?什么概念?只是价格的上涨体现在了文交所里。以致习惯了低倍数上涨的大家没回过神来,大肆的说文交所的价格是虚的。其实他们自己也是心虚的。没想到会火爆到那个程度。不然也不会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那么多的文交所出来。利益驱使罢了。
我只能说,好日子来的太早了,以至于大家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打个比方,改革初期,大家都没有见到过1万块钱什么样的时候,一些先富余起来的人看到100万的心情。于是一些低调的行为就出现了,为什么,怕啊,怕什么,在那个年代,我这是不是走了资本主义?我这是不是投机倒把?我明天会不会被抄家?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您见过80年代初有几个炫富的?有,但是都没有好下场吧?现在的文交所也是一个道理。你可以看到某某文交所每天成交10亿20亿。但是你听说过有哪个发起人明目张胆的说自己在这一波混了个10亿20亿的身价的?没人这么傻的去拉仇恨吧。
看出来了么?又跑题了。不说了,我是想到哪说到哪的那种比较没谱的。曾经有段时间,我不写东西,是因为写的东西自己看了都觉得可笑。本来以为自己的分析是给有用的,是给大家一些可靠的意见的。可是在行情好的时候,你不说,你不写行情就不会发生了?在普遍上涨了5倍的行情里,任何东西都上涨了几倍的情况下。你不说就不涨了么?所以后面就果断的不出来丢人现眼了。所以现在写的东西,虽然也很浅显,甚至在资深投资人眼里依然还是个初学者。但是起码是我的一些感悟。算是开始学习怎么去思考了,思考怎么去能长期的坚持这个领域了。
评论里有些人,我觉得不是在聊投资邮币卡市场,仅仅是在混论坛,我都觉得不是在写评论,而是在刷论坛的感觉。水军?喷子?很让人无语。我甚至怀疑有些人,是不是有投资邮币卡品种,手里可能因为当初的失误赔光了,或者说没有等到行情到来就卖光了。就在这里不停的唱衰邮币卡市场,还乐此不彼。有这个功夫,耐心的分析分析。投资不分大小,哪怕只投资个几百几千的。或者真正沉下心来收藏点东西也是个念想。我就特别佩服那些坚持收藏老票的朋友。有能力的,收藏个74-82的全厂名啊,人不是一下子买,而是一套一套的凑。还有的更有能力点的,在整74-82的完整版了,也是一版一版的找。也都很有乐趣啊。
就到这里,有时间做点实事比什么都强。严重跑题,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