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让中国文化得到认同,我要走也没什么遗憾了。”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朗读者》节目中的一句话最近成为网络热搜。这位老人曾将《诗经》《楚辞》《宋词》等翻译成英语和法语,让全世界通过优美的语言“邂逅”中国古代典籍。
让传统文化的“酒香”在互联网时代的“深巷”更芳香四溢,不仅需要许渊冲们的坚持,更需要寻求传承的多元途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除了不同年代的纵向交接,还有同一时代的横向传播,所以内容上取其精华和表达形式上推陈出新都很重要。形式守旧,就会产生渠道中断、市场失灵,进而内容失去吸引力。所以创新难点就是如何解决这些失灵,如何解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内容和技术的对接、高雅与通俗的平衡。
创新,既是问题,也是问题的答案。移动新媒体、视觉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强势崛起,一方面带来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其用之不竭的“原始IP”。
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刻画的一手触摸金石书画、一手直抵宋元明清的修复者群像,到《中国诗词大会》中与东坡饮酒、秦观夜话,与稼轩论剑、清照煮茶的诗情画意;从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网络游戏《天下3》《仙剑奇侠传》,到依托传统文化经典元素改编的电影、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的动漫作品……事实证明,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只要努力寻找与当代受众的共鸣,再借助恰当的表现和包装手段,在市场中就“莫愁前路无知己”。
仅仅是点赞、感叹,热闹一时还不够。所谓的现代表达,不能止步于传播,更要“反哺”和致力于传承。在大众传播中,传统文化有些领域相对冷僻,如何通过现代表达寻求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呼唤更多人关注甚至投身其中,需要更多的表达技巧和模式创新。
比如,福建东南卫视和海峡卫视推出的民族音乐真人秀节目《天籁之声》,将民歌与综艺嫁接,把最草根和最原生态的唱法加上了现代化包装。用任务邀约和主题挑战的方式,进行新民歌的孵化创作,最后将选出的民歌送进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使节目形成了民歌的二次创作、多元传播和再次输出的良性循环,用创新手法让年轻人看到民族文化之美。
诚然,现代表达正让传统文化更加轻盈活泼地走进大众视野,但同时,更应避免传播中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认知偏差。不忘来处,方知去向。新的表达方式能帮助我们“翻译”高深博大的传统文化密码,也帮我们感知精神的来路在哪里,找到自信。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