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中国票幅很固定,主要分为四大类型。最经常使用的是40·30mm和50·30mm,占了每年邮票票幅的80%以上。而另外50·38mm、26·31mm和27·38mm等不超过20%。因此总体给人感觉很单调。本来票幅应该为设计服务,但在中国很大程度上设计受限于票幅,影响了艺术效果。
早期的邮票由于打孔(或剪开)不能保证每枚邮票分开后大小一致,就使用邮票图案的尺寸来描述邮票尺寸,称为图幅。而随着邮票质量稳定后,人们用票幅这样更为直观合理的方式描述。票幅和齿孔孔径是构成一个国家邮票风格的部分硬件因素。我国邮票齿孔孔径一般是1mm,邮票图离每票边各2(或1.75)mm,志号为1mm高。票幅大小和打孔技术息息相关。
我国邮票在31mm的系列上,有31·38.5mm、31·26mm、31·52mm等。52·31mm的二分之一正好是26·31mm。在早期的打孔器上改造齿孔很麻烦,一般仅改变一边票幅。但即使如此工作量也很大。与美国联合发行的《鹤》邮票,为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票幅扩大为32×40mm,改造相应的打孔器竟然花了近一个月。
形成票幅的多样性很重要,而现有票幅显然太少。随着APS先进打孔系统的引进,制作异形票幅、异型齿孔已不是难事。因此设定新的票幅,并形成新的系列,就很必要了。选择票幅面积和长宽比间隙较大的地方多安排几种票幅,即可改变现在票幅单调的局面。
万国邮联根据适应通信需要的思想规定:票幅不得超过50mm。我国邮票从1995年开始把54·40 mm改为50·38mm,把52·31mm缩小为50·30mm,从此不再发行长于50mm的邮票。但这导致了一些特殊题材的邮票不好表现。《齐白石作品选》深受人们喜爱,有一个原因是特殊的票幅19.25(38.5的1/2)×62mm,如果用现有的四大类型票幅来表现,效果将大为逊色。又如60×34mm的《韩熙载夜宴图》如使用50×30mm,那么画作将变得很小,无法表现细节。使用不长于50mm的票幅,大大限制了大长宽比的中国画的艺术表现。突破该限制可用变通的办法——发行套票小版张。或者新创一些长宽比较大的票幅,比如27·50mm,感觉会和30·50 mm不一样。
艺术上0.618的长方形(转换成长宽比是1.618)最为美观大方,称为黄金分割。我国最适合的票幅是31·52mm,最符合黄金分割率的图幅当属40·27mm。创造一种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的票幅也是必要的。
30·40mm是最常用的票幅,已成为标准,也被香港、澳门、台湾所采用。与它近似的有三种票幅:27·38、32·40和38.5·31mm(已停用)。由表可看出,我国票幅在30·40与30·50mm间形成一个断档,即面积1200-1500mm²和长宽比1.33-1.67之间。而26·31与30·40mm之间也有一个空隙。
多种异型票幅正处于定型中。我国的正方形票幅看来已经确定在30·30mm,相当于30·40mm切去一段。它应用于《兜兰》、个性化《如意》、《鲜花》邮票,已经逐渐广泛使用。但可以看出这样的票幅偏小。《女足世界杯》可能采用和2002年世界杯一样圆形票幅,这种票幅外方内圆,外方为36·36mm,内圆半径为15mm。进一步想象,里面不一定是圆,可以是星形、心形、正六边型等,再将之作为个性化邮票的主票,肯定大受欢迎。异形票幅曾经被认为不适合邮政使用,而很少发行。近年来发行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异形票幅一直受到集邮者的喜爱。适当发行一些异形票幅可以满足人们的要求,也不影响邮政使用。
一枚邮票的面积很小,但几千万枚邮票使用的纸张就不是小数,普票更是如此。七十年代末期通信邮票曾供不应求,就生产了普17《北京建筑》,图幅23.5·16.5mm,比通常的票幅小了很多,同样的生产率下,产量提高了近两倍。国际上普通邮票的面积远小于纪念邮票。为了某些艺术效果,使用一些比较大的票幅,也是必要的。比如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的加冕典礼》,使用了超大型票幅,场面宏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成本肯定不菲。这是追求艺术效果与经济成本的矛盾。
我国邮票目录是从“文”字邮票才开始用票幅描述的。而事实上1959年北京邮票厂建成后,由该厂印刷(包括1992年后的河南、沈阳邮电印刷厂)的邮票打孔质量高,票幅稳定,应从1959年开始用票幅代替图幅描述邮票,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在1959-1967年间的邮票采用票幅图幅双重描述方式。否则会使人们误以为40·30mm是从文革邮票才开始的。其实最早的40×30mm票幅是纪62《“五四”运动四十周年》,发行日期为1959年7月1日。
邮票票幅类型应在6种左右为宜,并有一些小分类,而且分布要均衡一些,可根据画面效果采用合适的票幅,形成多样性,不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