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邮发行方面,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推行控制发行总量的预订政策。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近年的新邮预订更是走进了死胡同,急需进行需求侧改革,以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集邮文化的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这块大蛋糕。
1 新邮预订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遗存
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计划经济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至今,各经济领域的计划经济已基本绝迹,新邮发行采取预订方式,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遗存,也是最后一个桥头堡,必须彻底铲除。
计划经济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样也不适应集邮文化大发展的要求。几十年来,邮政为什么死抱着预订不放手,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控制总量、有序发展是邮政死抱着的一个陈腐观念,而且预订款在上一年的11月份就要收取,每年提前收取的近10亿元的预订款仅利息一项就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更无妨可以将这笔资金用于其他投资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邮政人为地将邮票作为紧俏商品,由此产生的邮政腐败也时有所闻。 2 2018年新邮预订不理想再一次敲响了计划经济的丧钟
邮政不思进取,在新邮发行中几十年一贯制,继续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年年搞预订,但每年不理想。邮政集团发行部总经理高山近来在“集邮宣传媒体会”上宣布,由于严格控制,2018年的新邮,至少减了80多万的预订量。其实,这80多万的预订量绝不是因为严格控制而减少,实为预订者放弃预订所致。新邮发行预订的计划经济丧钟早已敲响,只是邮政不肯面对现实承认罢了。
新邮预订的丧钟再一次被敲响,说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我国新邮发行,必须进行新邮发行的需求侧改革。 3 新邮发行需求侧改革的实施途径
新邮发行的需求侧改革就是以需求为导向,以需求量来定新邮的发行量。邮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本身的印刷成本极为低廉。鉴于此,可以采用新邮印刷量高于新邮的预计需求量、并在实际发行结束后在规定时间里将未能销售的新邮进行销毁的发行方式。
需求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有支付能力不买或有需求没有支付能力,都不能产生需求,也就是至少不能产生凯恩斯所认为的“有效需求”。
就邮票而言,全年套票也就一二百元,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支付能力,因此作为需求两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支付能力应该没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购买欲望,也就是如何来提高集邮收藏者和投资者的购买欲望(兴趣)。而恰恰在这一方面,邮政连打败仗,让人扼腕痛惜。一是新邮年年打折,与其预订不能保本还不如不订;二是不在青少年和大学生中发展集邮爱好者,使邮票收藏者越来越少;三是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由于没有预订资格而又无法购买新邮。
因此,要提高邮票的购买欲望必须走市场经济之路,针对存在的阻碍新邮购买的弊端进行需求侧改革,其实施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1)在各个邮政窗口敞开销售,让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方便购买,以消除想买买不到的人为抑制消费的现象。
(2)在邮政窗口敞开销售6个月后,不论销售多少,一律全部销毁(国家档案局和邮政档案馆可以各留一套),以后邮政或相关部门如有需要,只能到市场回购,以扭转邮票年年打折、收藏者和投资者购买欲望连年弱化的趋势。
(3)在青少年和大学生中大力培养集邮爱好者,建议在中小学开设集邮课,在大学开设集邮选修课,让学生接受邮票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
(4)积极发展实体邮市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邮票钱币电子盘,为投资者和收藏者提供方便交易的平台。事实证明,只有在自由买卖、方便交易并且实现赢利的情况下,邮票收藏者和投资者的购买欲望才能得到提高。
4 需求侧改革是新邮发行的大趋势
有需求才有供给,市场经济的本意就是以需求为导向发展经济。因此,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剌激消费需求是新邮发行需求侧改革的必由之路,需求侧改革是新邮发行的大趋势。
邮票消费事实上存在着很多潜在的消费者,以需求为导向,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这些潜在的消费者,使他们成为邮票的实际消费者。这需要邮政新邮发行政策的彻底改变。
预订没有出路,需求侧改革才是新邮发行的大趋势,邮政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全面实施上述关于新邮发行需求侧改革的4条途径,以实现我国集邮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