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书画收藏”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行为,其投资效益往往比别的项目更显著,其增值幅度也远超其它投资。
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字画。字画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富裕人士增值保值的投资意向之一。字画的风靡,归根结底,取决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还在于艺术家的水平层次。
书画收藏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行为,其特殊性在于书画艺术品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既可作为一种物资财富储蓄,也可作为艺术来欣赏与研究。此外,书画的价值又具有相对的稳定住,表现在奇货可居,永不过时,所谓“天增岁月画增价”就体现在这里。书画的买卖又随时可以进入拍卖市场,以得到一个公平的价格。
名人字画具有保值增值功能,远的不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名家字画价格的增幅是有目共睹的。
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的一般作品在国内仅卖数十元,精品不过百元,如他的《仿周文矩洗婴图》、《秋林载洒图》等在北京售价为100元一幅。
20世纪60年代初,王雪涛一张五尺大幅精品售价23元,徐悲鸿著名的《松鹰图》售价仅230元。
20世纪60年代中期,傅抱石巨幅《山水》画标价80元,齐白石标的画价100元。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收购著名画家的作品为15元一平方尺,到20世纪80年代初为100元一平方尺,以后又调整至500至1000元。
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初数百元一幅,时至今日动辄数十万元,大幅精品要上百万元。
20世纪50年代,现代山水大家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在荣宝斋出售时,牛画作品为65元,山水作品为70元,这个价格基本维持到“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李可染的作品开始大幅攀升,牛画定价由数千元上升到万元,山水画略高。1989年12月李可染先生去世后,有关部门规定,李可染的画作一律禁止出口,在此规定的刺激下,其作品价格再次大幅上升。
1990年3月19日,李可染的力作《烟江夕照》在香港创下100万元的成交价,首次突破了百万元大关。后来又有多幅作品突破百万元的记录。1993年他的《五牛图》在佳士得拍卖会上被一买家以103.5万港元竞得;1998年他的代表作《九牛图》在太平洋拍卖会上,经过众多买家的激烈竞拍,最后在300万元的价位上一锤定音,加上佣金合计要330万元。2015年11月,在中国嘉德秋拍专场上,李可染的力作《万山红遍》以5800万元起拍,最终以1.84亿元成交价落锤。此幅作品2001年北京荣宝以当时创纪录的501万释出,当初李可染卖给荣宝斋才80块,可见艺术品的魅力和升值空间无可想象。
当然,最终书画作品的价值还是决定于画家的思想境界、人生境界以及外在境遇,与普通大众甚至其他的文化人、艺术家无本质的区别,而这就需要画家的内在修为与综合素养了。书画之外还要看他们的思想高度、文学修养等等,所以收藏还是要靠画家本人和作品本身说话,这就需要收藏者的眼光和判断力了。
由此可见,在芸芸众多艺术门类中,当代书画可谓最值得关注的版块之一,因为当代书画在艺术创作、社会认知度等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尚没有跳出投资价值洼地的处境。谁能率先预感并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从艺术市场留给我们最后的价值洼地——当代书画中获取丰厚的回报。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掌柜文化金服”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在深圳文交所成立之初就赋予了一整套政策和使命,最核心的就是要求深圳文交所在“文化+金融”领域先行先试,完成示范引领的使命。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深圳文交所在十九大报告加强文化发展的指引下,针对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打造出以“文化艺术品+金融”为服务模式的“掌柜文化金服”交易平台,核心理念在于将具有真正文化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增值空间及精神消费属性的文化艺术品版权化、结构化、金融化设计,对于文化艺术品从生产到流通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匹配的服务模式,同时几个主要流通平台艺术公馆、文产商城、掌柜艺拍及掌柜文化金服俱乐部,既有区分也有联动,可互为出口,真正为深圳文交所挂牌企业及广大艺术家、收藏者服务,使文化艺术品资产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