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办11条新规,严管红头文件。发布新规的原因,是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乱发文、出台? “奇葩”? 文件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清理整顿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工作始于2011年11月11日,主要文件如下:
《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 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2〕37 号)
《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验收工作基本结束》(2013-12-27 证监会发布)
《关于开展各类交易场所现场检查的通知》(清整联办【2014】28 号)
邮币卡电子盘的清理整顿工作,始自2017年1月9日的清理整顿地方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形成的清整回头看工作,是清整回头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文件如下:
《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纪要》(清整联办[2017]30号)
《关于做好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前期阶段有关工作的通知》(清整联办[2017]31号文)
关于印发《邮币卡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专题会议纪要》的通知(清整联办〔 2017〕49号)
《部际联席会议组织召开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回头看”后续工作会议 》(2018-03-30证监会发布)
邮币卡电子盘投资人感觉清整回头看工作是专门针对邮币卡电子盘的,是专门整治邮币卡电子盘合法投资人的,其实不是这样。邮币卡电子盘只是地方各类交易场所的一部分,只不过本来是整顿行业乱相的回头看工作,却使邮币卡行业越整越乱:有资质的全部停盘,无资质的港域注册交易所和各种电子商城模式交易场所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反而没人监管没人整顿;只不过本来是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的清整回头看工作,却使已经遭受行业乱相之害被诱骗高位接盘的投资人,又遭受了惨烈的清整回头看之害:一是违法违规平台借清整大旗的掩护强制投资人提货退市,使非法圈钱合法化,违法的金蝉脱壳,受骗的欲哭无泪,二是2017.6.30全面停盘之前,因为清整而使投资人的持仓迅速蒸发损失惨重,三是2017.6.30全面停盘之后,合法平台的合法投资人所剩不多的持仓权益也不能通过合法交易变现。无怪乎被不知内情的百姓认为是一场由地方政府红头文件备书的由清整联办配合收场的联合圈钱联合诈骗,因为百姓确实看不出这样的清理整顿保护个谁,惩罚了谁。
党和国家及时发现了这种侵犯百姓合法权益、损害政府公信力的情况,及时发布国办11条新规,使红头文件不再继续任性,使权力不再继续“拍脑门”,为邮币卡行业清理整顿送来了一股徐徐的春风。
一.“国办11条新规”第一条规定,不得侵犯公民财产权等基本权利。
(一).31号文规定对现有的交易品种,禁止藏品发行人减持套现;采用协议转让等合规交易方式逐步消化现有存量;产品存续期结束时,若产品处于高位横盘阶段,如交易场所此前承诺兜底回购的,要督促其按照承诺价格回购;监控交易场所和藏品发行人资金。这些都是保护普通散户利益的条款,但实际效果如何呢?是文件本身有什么问题吗?
1.禁止藏品发行人减持套现,谁去执行?执行不力承担什么责任?如果藏品发行人减持套现了怎么办?这些都没有具体条文,使这么好的办法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口号,使藏品发行人利用各种手段欺瞒不明真相的普通散户继续接盘,自己甩货套现,加巨了流通总量加大了市场风险坑害了散户。
2.采用协议转让等合规交易方式逐步消化现有存量。须知,任何交易模式都不能减少现有存量,只能更换持仓人,这一条款本身就是不严谨的,根本没办法实现,闭门造车,不切实际。
3.产品存续期结束时…。邮币卡不同于农产品、酒类、茶叶类,哪有什么存续期,存续百年千年也没问题,且时间越长越值钱。
如交易场所此前承诺兜底回购的,要督促其按照承诺价格回购。谁去督促?谁去执行?不回购怎么办?
4.监控交易场所和藏品发行人资金。谁去监控?如何监控?如何防止资金转移和外逃?
可见,31号文保护普通投资人利益的条款,都没有具体规定,没有执行部门,没有责任监督,把清整当儿戏,喊着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口号,为违规违法者加大力度非法圈钱提了醒提供了时机,侵害了合法投资人的合法财产权。
(二).49号文明确指出,仍在开展违规交易的邮币卡类交易场所一律停业整顿;逐步化解存量风险,通过督促交易场所及其分支机构合理补偿引导小额持仓人提货离场、督促发售人及庄家等非法获利人出资回购等方式不断清退邮币卡交易客户,压缩化解存量风险,地方人民政府应最大限度追赃挽损,稳妥化解邮币卡类交易场所风险;切实维护稳定大局,防止因交易场所关停出现大规模群访和进京上访,确保平稳有序化解风险。
1.强制停业,无资质的平台当然是必须的,对有资质的平台也只是停止赢利并没有损失,有损失的是广大合法投资人:帐户持仓不能变现,白花花的银子变成数字锁住了动不了。
2.逐步化解存量风险,通过督促交易场所及其分支机构合理补偿引导小额持仓人提货离场、督促发售人及庄家等非法获利人出资回购等方式不断清退邮币卡交易客户,谁督促?督促不力怎么办?谁担责?谁问责?
地方人民政府应最大限度追赃挽损,如果不追賍挽损,地方政府是否担责?担什么责?谁去问责?根据什么问责?
这些都没有具体规定,导致黑平台强制提货,合法平台诱导提货,反正合理补偿没有,出资回购没有,地方政府也根本没有具体部门去追赃挽损。为了落实化解存量风险的要求,使投资人血本无归,严重侵害了百姓合法财产权。
3.49号文明确指出切实维护稳定大局,防止因交易场所关停出现大规模群访和进京上访,确保平稳有序化解风险。可见在发文时,已经预见到了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群访和进京上访,清整联办很明白自己的做法侵害了大众的合法权益,否则善良的百姓谁会闲着没事大规模群访和进京上访?
清整回头看工作形成的文件中,31号文是最具权威性的,49号文是对邮币卡电子盘行业最具针对性的,从这两个文件可以看出,清整联办的文件和做法是侵害公民财产权的,是只能压制风险而不能化解风险的。
二.“国办11条新规”第二条规定,严禁照抄照搬照转上级文件、以文件“落实”文件。
清整回头看工作所形成的系列文件,并没有根据现实情况和最新的保稳定促发展防风险大政方针,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投资人规范行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只是照抄照搬照转强制执行六.七年之前发布的国务院38、37号文。这样虽然能把清整回头看工作带来的一切风险和不良后果的责任推给国务院文件,却违反了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办11条新规。
三.“国办11条新规”用主要篇幅数次重复重点强调了广泛公开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开发布,防止拍脑袋决策。清整回头看形成的系列文件是否符合国务院新规,从广大投资人数次进京群访,就能说明是否广泛征求了意见是否认真评估论证是否符合民意。
“国办11条新规”相关规定如下:
1.“国办11条新规”第三条规定,重要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要严格执行公开征求意见、认真评估论证、向社会公开发布。
2.“国办11条新规”第四条规顶,认真评估论证。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要对有关行政措施的预期效果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
3.“国办11条新规”第五条规定,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公布文件草案及其说明等材料、明确提出意见的方式和期限、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调整的,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实地走访……。
4.“国办11条新规”第六条规定,严格审核把关。
审核起草部门否进行评估论证、广泛征求意见。
5.“国办11条新规”第七条规定,坚持集体审议,防止“拍脑袋”决策。
四..“国办11条新规”第八条中述及,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可能影响政府形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起草部门要做好出台时机评估工作。
任何好的政策文件都离不开好的出台时机,时机不对,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成为搅屎棍。
1.清理整顿地方各类交易场所是从2011年开始的,2013年12月份基本结束,2014年进行了交易场所的现场检查工作,相当于回头看,至此,国务院38、37号文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邮币卡电子盘于2013年10月在清整工作完成之前诞生,那时投资人刚入场,且基本都是赚钱的,那时如果指出违反38、37号文,那时如果进行清理整顿,是最佳时机,但那时为什么没人管呢?
2.至2017年清整回头看,邮币卡电子盘爆炸式发展了四年,数千万投资人被套牢,把本应在四年之前出台的系列文件在这个时候才发布才清理整顿,无异于对投资人关门打狗。[2017]31号文等系列文件如果在13、14年发布,肯定是好政策好文件,但现在时机不对了,还能取得原先的好效果吗?
3.为了挂靠适用国务院38、37号文件,把这次独立的清整工作,定义为回头看,使2011年开始的清理整顿工作进行了7年还没完成。时过境迁,不但时机不对了,是否也涉嫌懒政乱政呢?
五.“国办11条新规”第八条规定,及时公开公布,及时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向社会公开发布。
不得以内部文件形式印发执行,未经公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依据。
在文件公布后加强舆情收集,及时研判处置,主动回应关切,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访谈、专家解读等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等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
国务院新规很切合实际很具体务实很深得民心,如果清整联办能严格按照执行,必能安抚民心恢复诚信,对圆满完成清理回头看工作有效化解风险会有巨大促进作用。
六.“国办11条新规”第九条规定,健全责任机制。发现存在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要加大查处力度,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和直接责任人员,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对问题频发、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和部门,要通过约谈或者专门督导等方式督促整改,必要时向社会曝光。
强化备案监督,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工作机制。
清整回头看工作形成的系列文件,肯定是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否则怎么会有进京群访的事情发生。至于这样的后果是否严重,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和直接责任人员是否依纪依法追究责任,不是我们广大投资人敢讨论的,我们只希望能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工作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切实保护百姓利益,切实化解防范风险,切实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稳定促发展,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落实国务院规定。
作者简介:
秦桂江,天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作者,头条文章作者,知名法律博主。
2016年投资河北邮币卡电子盘,2017年开始,为邮票钱币行业主流媒体撰写邮评文章数十篇,邮评人。现为邮币资讯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