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成立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等相关工作,新一届金融委同时亮相。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担任新一届金融委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担任金融委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丁学东任金融委副主任。
新一届金融委成员还包括: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央行副行长兼外汇局局长潘功胜、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财政部副部长刘伟。
他们中的大多数,还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一职。
“统筹协调”的权威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金融委特设七个协作单位: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网信办、公安部、司法部、最高法。
中央纪委副书记李书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邓声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公安部副部长孟庆丰、司法部副部长刘炤、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贵祥参加了此次会议。
事实上,金融委自诞生第一天起,就被定义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
分析人士认为,特设七个协作单位,这本身便是对以往各自为政的金融监管模式的重大突破。除财金部门外,还有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网信办、公安部、司法部、最高法等诸多部门参与其中,有利于统筹协调,堵住监管空白。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七个协作单位的设置,目的也是为了加大监管协调。比如在监管政策的权威性和震慑力方面,中纪委、中组部、公安部、司法部、最高法可以给予配合,若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出现问题要进行问责、处分时,需要司法和纪律部门配合;此外,金融具有很强的网络性,有中宣部、网信办参与,会对预期管理、舆论引导起到一定作用。
在设立金融委之前,为了加强监管协调,国务院批准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各方反馈效果有限。马骏认为,与过去的一行三会协调机制相比,金融稳定委的协调能力更强,更有权威,参与方也更全,有助于避免不同监管部门各自出招和由于监管叠加而人为导致流动性过度紧缩乃至市场恐慌的情况。
“现在外部因素交织,使得防风险任务更加艰巨,比以前主要考虑国内降杆杠的情况更加复杂,因此未来需要更多统筹,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同时内外平衡,在当前相对复杂情况下,有序推进防风险工作。”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称。
可喜的是,跨部门的金融监管协调已日渐频繁。近日,潘功胜与孟庆丰举行工作会谈,双方就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打击地下钱庄及非法外汇交易平台等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交换了意见。
稍早之前,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座谈会上,央行相关发言人表示,将配合司法部,推动《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和《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的出台等。
定期+不定期专题会议
有针对性地研究布置重点工作
本次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运行情况,审议了金融委办公室提出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研究了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监管工作节奏和力度、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重点工作,部署了近期主要任务。
会议还决定,金融委将定期召开全体会议,不定期召开有针对性的专题会议,统筹研究协调金融领域相关事项。
内部人士透露,虽然7月2日的会议是新一届金融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但此前,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已召开若干次金融专题会议,平均一两周就一次,随时沟通情况,处理问题。
召集多部门、不同行业专家来探讨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这种工作方式渐渐进入人们视野。
邵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值得专题会探讨的内容很多,包括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严监管执行力度,汇率、利率变动等,这些都涉及到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