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各类交易场所注册申请与往年相比,十分“冷清”。记者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梳理《企业名称核准公告》发现,从2019年元月至发稿前,几乎查不到提交注册申请的交易中心/市场。从2017年的上百家到2018年的近百家,再到如今无人问津,交易场所经历了什么?
“从2017年元月起,全国开展了史上最为严厉的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以下简称回头看)。从国家层面到各地管理部门下发‘十二道金牌’,对公司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交易所’‘交易中心’‘交易市场’等字样的公司原则上不予审批。”多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回头看”的严厉环境和三年攻坚战的基调下,交易场所难以再轻松“出生”。
事实的确如此,交易场所发展环境虽得到改善,但严监管的主旋律一直伴随左右,各地的监管工作仍在推进。8月28日,安徽省召开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联席会议第四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打好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攻坚战的任务落实和工作措施。8月27日,天府商品交易所组织学习了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清整联办〔2019〕5号”文件精神。
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以下简称第四次会议)于7月18日召开,上述活动可以说是对会议精神的积极响应。虽然第四次会议已过数月,但余音未了,多位行业人士仍在热议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同志的讲话,从中也不难看出交易场所申请注册量断崖式下跌的原因。易会满在第四次会议上表示,交易场所具有规模效应,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品牌和影响力,必须走专业化道路。针对前些年一些地区交易场所审批权下放、重复建设、数量过多、监管不力等问题,联席会议已出台若干文件予以制止和纠正,明确了具体政策要求。目前交易场所乱批滥设的势头得到控制,但总数仍然过多,要切实减少交易场所数量。
他要求,近期省级人民政府清整工作重点是撤销关闭违法违规的交易场所,尤其是那些“僵尸”交易场所。推动合法合规但业务范围重叠的交易场所按类别有序整合。未按要求完成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工作任务的地区,原则上不得批设新的交易场所。根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有关政策要求,下一步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攻坚战结束后,省级人民政府在审批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前,也应征求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各地区要在联席会议和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需求、配套条件和监管能力,统筹研究论证各类交易场所的数量规模、结构布局和区域分布,切实做到“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审慎审批”,坚决防止“拍脑袋”决策,走“盲目建设、形成乱象、处置风险”的老路。同时建议,相关行业部门从行业发展角度做好本领域交易场所的调研规划,完善行业规则,加强业务指导,逐步改变各地区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状态。
易会满表示,目前,各地区新设交易场所的积极性依然很高,大家要保持头脑冷静。实际上,交易场所的运维成本很高,如果不能实现规模化,不能提升增值服务水平,就很难生存。现在有的地区有几十个交易场所,各种成本不少,管理难度大。交易场所运行难以为继,就可能滋生违法违规活动。部分交易场所做通道业务,自身没赚多少钱,却产生了很多风险,最终还要由政府来处置。因此,大家要统一思想,交易场所不是金融创新的重点,要慎提新设交易场所的意见或建议。
从上述讲话中可以看出,新设交易场所很难。除了严监管的影响,记者走访多家交易场所了解到,交易场所注册遇冷还有其他原因。有行业人士表示:“中央综治办和金融管理部门已将清理整顿地方交易场所作为地方政府考核评价的重要因素,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将其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范围。为了避免‘惹麻烦’,多数地区政府部门对新设交易场所好感度下降。”还有人表示:“严监管下,行业转型发展十分困难,还不如注册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活得自在,既能做交易场所大部分业务,又能避免监管,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