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大明通行宝钞:一种落后的纸币制度(二)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9/11/24 5:22:00

编者按

《IMI财经观察》每周末带您聆听名家解读中外金融的发展兴替和制度演变,在史海钩沉之中领略大金融的魅力!由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王永生撰写的《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8个章节、50个专题组成,从最早的贝币开始,最后以人民币结尾,跨越三千多年。以中央政府铸造的钱币为主,另外也挑选了地方政府、农民起义军甚至是反叛者铸造的钱币,地域上兼顾到了新疆、西藏以及台湾等边疆地区。除了行用钱之外,也收入了反映民俗文化的供养钱和“花钱”。每枚(种)钱币独立为一个专题,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五十个专题归属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专题六千字左右,随文配有拓图,另外有16页精美的彩图。这是作者在完成《中国货币史话》四本系列作品之后,又撰写的一部钱币学专著。

本文为系列第二十期,对应原书第六章第三十一节内容,讲述记录了一种落后的纸币制度——大明通行宝钞。

以下为本期连载的内容:

1974年维修山西应县木塔时,发现一张明永乐二十年(1422)的布告,内容是官府告诫百姓要接收纸币,不得拒用,反映了当时纸币流通不畅的实际情况。

洪武八年(1375)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距离这张布告还不到50年,宝钞就要强制推行,甚至以杀头或全家充军相威胁,说明钞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此后仅仅几十年,纸币就被市场淘汰,白银乘势崛起。从此,中国的货币似乎走进了白银时代,古纸币渐渐退出了货币舞台。

下面就说说明代的纸币,看看它与元代的纸币有什么不同?这对于加深对我国古代纸币的本质,以及古代从贱金属铜向贵金属白银过度的认识,都有启示意义。

三、明代纸币制度的落后性

自元末钞法失败之后,社会上就开始恢复使用铜钱、金银,甚至是物物交换,再未使用过纸币。明初在这种背景下推行钞法,使用纸币,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来确定金银以及铜钱的货币地位。对此,明朝政府于洪武八年(1375)发行宝钞时,最初的做法是,禁用金银,限制铜钱。后来,因为纸币的流通出现了问题,为了确保宝钞的发行和流通,不仅将金银的禁令执行的更加严格,甚至连铜钱的使用也被禁止了。似乎是想仿照元朝实行纯纸币制度,但是,因为没有《至元宝钞通行条划》那样一个比较全面的纸币发行管理办法,仅仅是将纸币视为方便敛财的工具,表现出严重的落后性,失败是必然的。

另外,明朝在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上,正处于从贱金属铜向贵金属白银过度的后期,白银的货币化自唐末宋初以来,历经金、元两朝的发展,白银已经具有了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等货币的主要职能,白银的主币地位即将确立。当时纸币仅是这一过渡阶段特有的货币形态,如果处理不好纸币与白银以及纸币与铜钱之间的关系,纸币存在的基础就不复存在,失败也是必然的。下面分别从宝钞与铜钱以及白银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分析它的落后性。

1.宝钞与铜钱之间的关系

朱元璋当初为了推行纸币,实行的是禁用金银,限制铜钱的政策,规定“百文以下止用钱”,即“大数用钞,小数用钱,钱钞兼行,以钞为主”的货币制度。洪武二十七年(1394)八月,宝钞发行还不到二十年,朱元璋就下令禁用铜钱,原因是两浙地区民众重钱轻钞,使用时宝钞折钱的比价很低,有的地方甚至以铜钱160文折宝钞一贯。《明太祖实录》卷234记载,“时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至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此外,福建、两广、江西等处,也都基本这样,物价因此上涨,宝钞愈发雍塞不通。朱元璋于是就将纸币流通不畅的原因归罪于铜钱,在严厉禁用金银的同时,也开始禁止使用铜钱。这就破坏了钱钞兼行的原则,虽然此前已经发行了最小面额为10文的宝钞,但是,因为小面额纸币易破损,倒换制度又不健全,禁用铜钱之后,宝钞贬值更趋严重。《明英宗实录》卷166记载,正统十三年(1448)市面上“每钞一贯,折铜钱二文”。

从永乐至宣德朝,明政府虽然通过多种敛钞措施强力推行纸币。但是,因为其根本出发点是视钞法为聚敛社会财富的工具,不限量发行没有钞本的宝钞,流通不畅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民众自然弃纸币而使用铜钱。自洪武八年至正德年间,明政府行、禁铜钱约有10次之多。宣德十年(1435)十二月弛禁,改钱钞兼行。又禁于正统十三年(1448),三禁于景泰七年(1456),天顺元年(1457)再弛其禁。成化元年(1465)试图恢复钱法,《明宪宗实录》卷19 记载:“凡征商税课程,钱钞中半兼收,每钞一贯,折钱四文,无拘新旧,年代远近,悉验收,以便民用”。铜钱如此反复的被行、禁,表面上虽然反映了朝廷推行纸币意愿被民众拒用后的无奈,实质上则是揭示了古代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必须能与金属货币实现自由兑换的原则,否则,纸币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失败是必然的。

2.宝钞与白银之间的关系

自唐末宋初开始的白银货币化的过程,到明初已经基本完成,白银已经具有了货币的各项主要职能。但是,《明史》记载,洪武八年(1375)为了使宝钞能够顺利流通,“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金银自此变成了不合法的货币,《大明会典》中有钞法、钱法,而无银法,万历朝之前甚至禁开银矿。

虽然政府禁用金银,但是,民间承袭金元以来的传统,早已习惯使用金银。洪武二十七年(1394)禁用铜钱之后,许多地方专用白银交易,如《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十年(1397)“杭州诸郡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永乐九年(1411)曾一度解禁,洪熙元年(1425)、宣德元年(1426)又重申金银交易的禁令,尤以宣德元年最为严厉。《明史》记载,当时规定:“交易用银一钱者,罚钞千贯,脏吏受银一两者,追钞万贯”。政府虽然三令五申禁银,但是,都形同具文。因为此举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民间用银交易始终都在进行。史载宣德年间“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英宗正统元年(1436)又弛银禁,并将江南、湖广等地的田赋米麦400余万石折收银100余万两,即所谓的“金花银”,白银的货币地位最终得到官方认可。此后,《明史》记载:“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钱兼行的货币制度最终形成,宝钞被彻底排挤出了流通领域,终止了已经行用400多年的纸币货币形态。自此白银成为主币,直至1935年民国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明初对于白银的流通时禁时弛,反复多次。这一方面是为了推行纸币制度,政府运用国家的力量强力禁止民间交易使用金银;另一方面则是自宋元以来,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流通中日益需要贵金属白银充当主要的交易手段。看得见的政府之手与看不见的市场之手斗争的结果,迫使政府屈服于市场,于正统元年(1436)解除了用银的禁令。白银的主币地位确立后,纸币存在的必要性降低,被排挤出流通领域也就成为了必然。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