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中国集邮报》2006年1月10日第6版发表了吴书庆先生的《一次创新的尝试》,文中介绍了吴先生在专题邮集《塔氏家族》中“以邮票的形状来诠释佛塔的形状,以邮票的材质来诠释佛塔的材料”的创意。王宏伟在“编辑留言版”中对吴先生的“创新”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无论邮票的形状,还是邮票的材质,都必须与塔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在这些邮票上必须拥有塔的信息(文字或图案)”。同版发表的罗贻声先生《创新与规则》一文,也与王宏伟的观点不谋而合,指出“用圆形邮票来说明塔有圆形外观,用木质邮票来说明塔的建筑材料是木头的,则不是创新,是违反规则的”。
我倾向“用圆形邮票来说明塔有圆形外观,用木质邮票来说明塔的建筑材料是木头的,则不是创新,是违反规则的”的反驳意见,否则再这样海阔天空的“圆”呀“木”呀地联想下去,实寄封上不慎粘上的泥土也可以为体现塔的建材而出力了。我们提倡创新,但不是生搬硬套,我们倡导想象,不是游离于关键词的想入非非或牵强附会,所以想象力要想对方向:如果有“塔”状的异型邮票,有塔型生日蛋糕图案的贺庆邮票,有“宝塔糖”的驱虫药的广告明信片,有能与“雷峰塔”发生联想的“白蛇传”邮票小本票等等,等等,我以为还是可以生动入集的。这样的想象才自然,才事出有“塔”,才会让人感到联想的才思与美妙,才会让人感到僵硬的规则中其实也灵动着创新的活水,而举一反三也尽在不言中了。
“古塔”自有活水来,也许惟有如此,我们的老邮展才能焕发出新魅力!
郑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