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有幸与沈曾华结下集邮的缘分,他鼓励我要参加集邮协会,成为引导我走上正规集邮道路的引路人。我有幸得到沈老的亲切教诲、当面指导,受益非浅。
1988年出差进京,空闲时去坐落在南礼士路的北京市集邮公司门市部。市集邮协会的会刊《集邮博览》编辑部就在营业厅的后楼,我带去几枚自制的极限明信片,特去拜访。接待我的是陆岩编辑,他仔细地看了看我的邮品,对其中用《吉林风光》中“一汽厂景”制作的极限明信片非常感兴趣。说最好能写一篇短文,配图刊登,并且介绍一下一汽及其产品。因此,《中国汽车工业的摇蓝》刊登在《集邮博览》当年第4期上,成为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至今已在各类报刊等发表集邮文章上百篇。
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后,我有意识的制作搜集会徽、吉祥物设计者、亚运村村长、运动员等相关人士签名的邮品等素材,后来组编了《北京亚运会》专题邮集,曾参展吉林省集邮展览以及中国集邮总公司举办的首次网上集邮展览等。
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我在网上结识了回归吉祥物的设计者陈炳豪先生,在我的个人网站开辟了“澳门回归”栏目,介绍他的文章及特别提供的作品等。2004年我去澳门旅游,特地拜访了他,我们进行了2个小时左右的笔谈,互赠礼品,留下一段美好回忆。
最近,我开始迷上网络购物,其中集邮集藏类也很诱人。当今的时代网络集邮与交易完全可以实实在在,幸运的话还可以拍到物美价廉的邮品。
集邮给我带来知识、友情、快乐,伴随我学习、工作、成长,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本文曾经刊载【中国集邮信息网】2011.2.10
作者 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