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某农业大学一位讲西方文明史的教授被举报后停课了。
在上个学期,同样是该校一名讲西方思想史的老师也因为举报被迫停课。停课后,有在校学生在网上留言:现在的通识课程,只剩下庄子、老子、中庸之类的“国学经典”了。
想必,举报者一定暗自欣喜,自己的举报得到了相关部门重视。而相关部门的处理,也会让举报者自认为干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暂且不评论老师的课程是否有“毒”,但我从小就被我的老师告知:学术是可以批评的,老师也不是全能,也是可以被学生辩论的。
我不知道举报者的目的,但至少我认为,这不是学术的精神。
这让我想起2017年被“举报”而夭折的《锦鲤》邮票,“举报者”因锦鲤名称问题,向相关部门写信,要求停发邮票。当然,相关部门也照办了。邮票是一个宣传媒介,其内容,发行部门确实应该慎之又慎,政治正确,是最起码的要求。
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应该上升到政治层面。如果大家把“昭和”仅仅当着一个年号,把锦鲤就只是当着一条鱼,可能就没那么复杂了。而其实,这是举报者的情绪宣泄。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的一个观点,很容易被放大,被裹挟,气势汹汹成为“主流”。所以此时我们需要各方面发声,让意见充分表达。
清明节假期期间,中国邮政官方微博号官宣,特11《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邮票推迟发行。之后,各种微信圈开始流传各种谣言,最主要的是表达邮票设计错误,出现了武汉黄鹤楼,众字被撕开了,没有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新冠”的英文命名:“COVID-19”等等。
有些灵通人士,竟然还信誓旦旦的表示,该套邮票取消发行,流出邮票肯定会成为大涨之类。
我不知道这些“诸葛亮”哪里来的消息,但推迟发行,已经板上钉钉。我也想就这三个质疑点,和大家做个我个人理解的交流。
在交流之前,请大家再三读邮票的名称: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如果理解不了,请读三遍!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不知那些人体会到了中国邮政发行这套邮票的目的了吗?如果你体会不到,建议你再读三十遍。
好了,言归正传,对于某些人提出的质疑,我想谈谈我的想法。
关于“COVID-19”的英文命名。
这一点,就得回顾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了。在疫情开始,它叫“不明原因肺炎”,后来有一个很长的名字“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后来缩减为“新冠肺炎”。
在世卫组织,官方暂定名是“2019-nCov”,后来才改为COVID-19。“COVID-19”的英文命名突然少了20,那么按此命名规则,1918年的流感是不是该被标注成18流感?前几天我们刚知道这种病毒不仅侵害肺,还侵害其他组织器官,让人丧失嗅觉味觉,甚至影响生殖系统,现在已经倾向不叫新冠肺炎,而叫病或综合症。
另外如果未来还有另外一种更新的冠状病毒,那么“新冠”的名称就会非常尴尬,所以叫抗击新冠其实也不妥。
我们还刚刚知道,猫也会传染这种病毒。
综上邮票名称问题不是原则问题,全国人民都知道是为了抗击发生在2019-2020年的疫情。
关于黄鹤楼:
2020年武汉宣传封城以来,疫情和舆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从1月开始,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派出了医疗队和医务人员援助武汉及湖北各个地市。
黄鹤楼,不仅是武汉的象征,也是整个湖北的象征。按照《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邮票策划思路,体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信心和决心,何错之有?
3月12日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开头就提到:“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通过这次抗击疫情斗争,武汉必将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用黄鹤楼体现全国人民对武汉的尊敬,难道就会被别有用心的外媒和外国人利用?我觉得,某些人想多了。
关于众字撕开:
这个我觉得更好理解了,中国邮政这次是联票设计,而不是单枚。
正是这种排版方式,我想中国邮政是想告诉大家:人人团结一心,粘合一起方为“众”。把“众”字设计的可以撕开,更能证明这个理念。
我们的邻国日本,《日中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两枚,是表现的是《鸳鸯牡丹和樱花》,也是联票形式,两只鸳鸯,不管哪一个代表雌或雄,鸳鸯戏水总是恋情依依,象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恩爱。请问某些人,这种设计,是不是要解读为日本邮政想把中日友好的情谊分开呢?
掌握舆论的主动权,而不是被舆论所掌控,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此,其实中国邮政没必要被某些舆论所打倒,这个社会上,不乏有些人,把片面、零碎,甚至错误的知识,当成了真理,把一种自嗨的行为,当成了正义。
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他们不会考虑站在对方的角度,他们不会在乎舆论的风向。他们永远是不需对自己言论负责的吃瓜群众。
特朗普在公开演讲上将病毒名字叫成中国病毒,没过几天又改口,他决定不再将新冠病毒与中国联系起来、不再使用“中国病毒”这一说法。这种全世界大型公开打脸现场,也就这种口无遮拦的妄人可以做到。他所带领的国家,已经成为病毒的“震中”,这和他的“卓越”领导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还需要在意这个妄人说了什么吗?
这几年,我们时常提文化自信,正依照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理念与世界各国融合交流。相信以此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更加宽广。也相信以此态度,中国邮政也会有更多的精品邮票发行。
最后,对于邮票选题和发行提几点建议:
1、丰富邮票选题种类,增加知识性的冷门邮票发行,比如建筑艺术、动植物类别等等。以动植物邮票为例,不要为了营销,在动植物身上增加过多的含义,比如爱情啥的,反而丢了邮票作为国家宣传品的品质。我们不只有爱情,还有大爱,这大爱里,有对生物多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在这点上,鸳鸯、相思鸟、喜鹊、大雁邮票最终坚持初心,发行成了纯动物邮票,而没有加上任何爱情色彩。而玫瑰邮票则在营销理念的带领下,慢慢走入大坑。
2、建交邮票现在发行很多,但也要规划邮票内容表达,不能总是文物或者古迹,还应该增加其他内容。
这一点,也是提给国家邮政局的,做好管理本分,不要过多插手内容。
3、邮票枚数考虑要以邮票选题为本,不能以市场为本,要根据选题确定邮票枚数。
不要以营销思维来考虑一些不会有良好的营销效果,但是会有非常棒的视觉效果的邮票,如花鸟虫鱼,文物,人物、文学名著、风光等。比如,《殷墟》如果出成8枚,那又是一套超级经典的精美邮票,不亚于《殷商青铜器》。《芍药》出成8枚,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牡丹》。相比之下《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国审计》、《交通可持续发展》枚数就多了。
4、重新建立健全邮票选题、策划、设计评审制,让邮票少出错,多出彩。
之前有选题委员会,各方面专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当面评审,当面辩论激发群智群慧,让问题暴露在桌面上。另外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图稿公示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这套邮票之所以在短期内突然爆发问题,推迟发行,和人民群众买不到的焦虑情绪被放大了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
2020年邮票的发行量被缩减到700多万套,而这套邮票“咬着牙”增加到了 1250万,按常规的邮票题材,这样的发行量已经很“多”了。然而这是一套全民关注的超级题材邮票,不可以按常规思维考虑。在营销思维的角度下,让邮票贵一些,引来市场资金关注,不是很好吗?
然而这种故意压缩印量,故意不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做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邮票期货价50元以上,大版1000元以上,社会影响极坏。那么所有供需矛盾,也就被放大了上百倍。邮票发行制度的种种问题,此时全部暴露出来了。
邮票为什么不是打对折就是暴涨数倍,根本原因是邮票发行制度问题。那么借这套全民关注的超级题材邮票,做到“应收尽收”,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做一个极限测试,邮票可能不是邮政自己想的已经是衰落的过时邮资凭证,而是维二的国家级宣传品。钱币原先的不满足需求的发行方式,到过量发行造成的浪费,最终到了目前适中数量,适中面值,而获得了稳定的数亿数量支持,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钱币仅以每年3枚纪念币,就收获了邮票全年30套邮票的总面值。而不满足的饥恶时期钱币发行量,也是目前邮票一样的1000万级。
还有邮票的推迟、收回的动作本身就会造成国家公信力损失,引发舆论风暴。
所以我的希望是,特11《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不需要修改名称,不需要修改任何图案,只需要增加发行量,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选择在疫情结束的某一天,公开发行!到那时候就可以到武汉去,寄出抗击疫情胜利的宣告书!
不管如何,我只希望中国邮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