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 香港交易所脈搏/HKEx Pulse
中国是全球大宗商品最主要的贸易和消费国,但在全球市场上欠缺定价权和话语权。当中主要的原因是内地商品市场的发展一直聚焦于商品期货等带有投机属性的商品衍生品,而服务实体产业的商品现货市场发展缓慢。内地迫切需要一个真正市场化、国际化的商品交易平台。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与前海联合交易中心(QME)携手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探讨QME在内地大宗商品市场的独特角色。
QME经过逾四年的发展,已确立了由大宗商品现货起步、实践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将立足前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通过交易所业态的创新探索,为实体产业链企业提供打通境内外的商品仓储、交割、结算等现代供应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利用物联网、智慧识别和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打造连接金融与实体的标准化资产体系,并与同为香港交易所集团旗下、全球大宗商品的美元定价中心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形成东西呼应,分阶段将QME建成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人民币定价中心。
重构内地商品市场格局,形成现货价格基准
由于现货市场发展滞后于期货市场,目前内地大宗商品市场与实体产业链相关的现货定价大都从期货价格进行倒算。然而内地商品期货市场往往受场内投机资金主导,导致价格波动经常偏离市场的基本面,不能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供求平衡点,也无法满足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商品现货定价的需求。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个基于真实现货交易的基准价格形成机制。QME作为面向实体企业和机构客户的商品现货交易所,将由服务产业起步,按照商品市场的发展规律,首先形成基于实体经济活动和真实贸易背景的现货基准价格,从而真正有效地服务产业链企业,满足实体企业对于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价格的需求,并为内地在特定行业(如有色金属、钢铁、煤炭等)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加高效和更加市场化的管理调控工具。
打造标准化资产体系,破解实体企业融资难题
内地市场长期面临金融与实体脱节的难题,一方面大量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另一方面银行和金融机构找不到优质安全的资金投放标的,资产荒现象严重。内地的实体产业基础决定了市场上有大量底层现货资产流转,本来是开展基于动产和货权的贸易融资与供应链金融的有利条件,但一直未能真正开展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商品现货的价格基准,使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开展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无法有效评估资产价值;二是商品现货资产缺乏真实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保障,底层资产大多以场外非标准规格的形式存在,在交易、仓储、交收等流转环节中无法达到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于风险控制的要求。
QME将着力打造创新的仓储科技体系,把物联网、智慧识别及区块链等最新技术应用于交易交收以及仓储物流等实体贸易的各个环节,实现商品现货全生命周期的透明化及可追溯,发挥要素平台功能。通过统一的管理标准及技术标准打造可信性高的资产体系,将传统的商品流通现货转化为优质安全、可直接穿透至底层并且具备良好流动性的短期资产。这样一方面可推动银行和金融机构打通在可靠风控条件下支援实体的重要途径,在当前金融去杠杆和资管新规的背景下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联通境内外,建设全球商品人民币定价中心
就大宗商品领域而言,内地市场的最大优势是实体产业基础带来的现货贸易和消费体量。要得到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最好的策略是输出现货基准价格,为内地企业在境外获取上游现货原材料的议价优势和实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