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收藏品市场可以说是异常火爆,名家字画、瓷器、玉器、红木家具、连环画等品种的价格迭创新高,大量顶级投资者涌入,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但是,我们也特别注意到:邮票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却是一降再降,甚至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一直以来,邮票都是最具大众化的收藏品,在若干年之前,人们只要谈起邮票来那都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1997年暴发的世纪大行情,更是将邮票推向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收藏品一下变成了投资工具,这时大家才意识或者才认识到邮票原来也可以这样玩啊,纷纷加入到这个自己原本十分陌生的领域,并且做起了“一夜暴富”的美梦。
然而,邮票不仅没有给众人带来新的财富,反而是将绝大多数投资者套的结结实实,比如说那套“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吧,直到现在,还没有让当年的投资者喘过气来,类似的品种乃是比比皆是。
当一个收藏品还扮演着它原本的角色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过于计较它的价格,因为此时此刻人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一个字:玩!但是,一旦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发生了本质变化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异常复杂了。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博弈对象出现了实质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难于驾驭或者无法掌控了,投资者的大脑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够用了,因为原有的思维定式已经落后了,而落后了就要挨打,而且还有可能将你一棍子打死,这种情况在投资领域尤其如此,投资者的四散奔逃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行情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源于资金的力量。资金的力量越大,行情也就越大,也就越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财富效应也就越发持久;资金的力量越小,行情也就越小,持续的时间也就越短,投资者也就越容易被套,而且解起套牢就有可能变得遥遥无期,许多投资者在这些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
1996~1997年暴发那波行情的时候,市场规模极其有限,但社会资金的涌入量甚至达到了“无限大”的地步,犹如般洪水滚滚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任何品种的价值都会被“妖魔化”,而那些被过度“妖魔化”的品种又会被人们当做效仿或者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榜样”越多,市场的膨胀速度也就越快,人们的疯狂程度也就越大。
其实,此时乃是风险最高的时候,可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却正好相反,不假思索地将大量资金砸向这个黑马那个黑马,“片火”纪念封不就是它们当中的代表者吗!许多当时被人们认为是黑马或者超级黑马的品种,早已是下落不明,甚至连“废纸”都不如,投资者恐怕再无翻身之日。
虽然许多投资者已经意识到了市场的残酷性,但是对市场仍旧存有希望,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将这种希望“无限”放大,“超级大行情”的论调不绝于耳,并且列出了一大堆言之凿凿的论证。
有这种想法的投资者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坚决做多之人,存有这种想法的投资者的最大理由之一就是尽管市值越来越庞大,但资金的规模已是无限极了,1997年之时的规模与之相比仅仅是沧海一粟,所以说更大的行情没有不发生的理由。这种认识或者想法不是全无道理的,但他们恰恰忽视了全市场资金充裕度明显下降的这个重大问题。
资金规模的确出现了成倍成倍地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只是一个表面文章,这种增长并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增长,而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增长,因为这其中真正迈进市场并积极参与市场博弈的资金的增长速度,要远低于市值的增长速度,这也正是局部行情冒三冒,而巨浪则是始终不见踪迹的关键原因所在。
谈到投资或者行情的问题,就有一个绕不开的估值问题,但不少投资者在估值的问题上又往往容易犯机械或者教条的错误;当行情已经达到一个较高估值的时候,人们却认为这种估值的修正才开始,被估值所迷惑,就有可能走上“不归之路”。
始于2009年的那波中级行情,可以说是2001年和2004年那两波中级行情下跌以来的技术性矫正,是借力发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波行情已经在2011年的夏天结束了。
由于资金的严重短缺及某些资金的战略性后退,原本认为估值业已趋于合理的不少品种,其估值就有可能变得不合理了,简单意义上的估值,就有可能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价值;现在,仅仅依靠估值来判断行情的走势也就变得不那么可靠了。
在趋势性调整中,原本认为合理的估值,就有可能脱离它原有的估值区间,向更低的区域下滑,这种下滑有的时候又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
至于未来行情的走势,还要从供求关系上寻找突破口,虽然从整体上讲已经难以或者无法掀起大风大浪,但某些品种的行情之大也有可能让人们想象不到,比如说第二轮生肖版票不就是在蛰伏多年之后掀起了相当不错的行情吗。
“庚辰龙”版票高达数十倍的涨幅,就连1997年大行情之时的不少黑马也是无法比拟的;“甲申猴”大版票的暴涨同样昭示了这个道理,我们抓的而不应是整体性的大行情,而是要在抓局部行情或者某些品种上下功夫,这才是生存之道,这才是盈利之道。
周凤迟
(来源聚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