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陽齋 2023-11-04 01:03
收录于合集
#山東
108 个
#郵書郵刊
128 个
#郵刊與主編聯誼會
108 个
福建莆田妈祖邮局66邮资机:两款新戳求带走!
邱盛DE蘆陽齋
,赞 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与“中银错片”
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纪念邮资明信片又称“中银错片”,至今已发行32年了,市场关注度颇高,价格不菲。幸运的是,笔者的手中也珍藏有2枚“中银错片”。
1989年9月-1990年6月,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在山东省潍坊市中医医院实习。医院附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集邮门市部,因我爱好集邮,一有空闲便去该门市部逛逛,看看出售的邮票、邮品、邮刊,与当地的集邮者进行交流。那个集邮门市部店面不大,主要出售新邮及总公司、地方公司制作的一些纪念邮品,还售卖报刊杂志,是邮人聚集购邮赏邮谈邮的一个好地方。碰上新邮,我便购买2个方连,若有新发行的邮资封片,我也会顺便买上几枚收藏,一切都是那么按部就班,邮事简单但也充实,起码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1990年5月14日,我去集邮门市部时发现有一款“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纪念邮资明信片出售,因不清楚其发行日期,不知道是提前出售,更不知其竟会是一枚错片,且我对封片之类兴趣也不大,便以正常售价常规性地购买了3枚,并未过多关注。5月17日晚上,我在医院的图书室阅报时,在一份《中国青年报》中看到了一则消息,即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是原邮电部计划于5月17日为纪念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落成而发行的,但发行前香港方面在查看该片样品时发现香港中国银行的英文翻译有误,于是邮电部紧急通知各省市停止该片发行并收回销毁。我当时大吃一惊,又暗自窃喜,将报纸所述与我所购买的邮资片详细对照,确信这枚错片落到了我的头上。集邮人敏感的心态促使我第二天一大早便再次赶往集邮门市部,想再“中个大奖”,占个便宜,但事与愿违,柜台上早已空空如也,想必工作人员也早已接到通知而收回了,售出多少不得而知,一次“发财”的绝佳机会就这样丧失了。后来得知,由于当时邮电系统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省市没有严格执行发行时间而提前出售,造成少许该片流入邮市,一度成为邮市炒作的对象。加上该片虽收回,但未再改版发行,致使这些未回收的错片一度“洛阳纸贵”,随之也出现了很多的赝品和伪造实寄片。现在看来,那年潍坊提前出售的该邮资片也不会太少,但其流向也无从考证了,可惜当时没有做实寄邮品的概念,要不然就会出现几枚更加珍罕的错片实寄片了。
其后的一段时间,“中银错片”的市场价格犹如过山车一般,持续升高,最贵的时候达到了7000多元1枚,后来随着集邮热的“退烧”,其价格也逐渐回归理性,而那3枚“中银错片”也一直珍藏在我的邮册中。1996年夏季,一位在章丘工作的企业家赵元礼先生托我地集邮公司的负责人找到我,知道我有几枚“中银错片”,欲求购一枚,言辞诚恳,我开玩笑地说:“买就算了,请场大客就送给他一枚吧。”于是,在集邮公司负责人的撮合下,赵总请客,当地集邮人士参加,共享盛宴,共叙邮情,而我也在宴会上郑重地将一枚“中银错片”赠给了他,那时注重的是邮友间的感情,根本就没有考虑所谓的市场价格。后来,赵总去泰安工作,也未再谋面及联系,也不知他工作如何,那枚“中银错片”的命运如何。
目前我手中剩余的两枚“中银错片”,很多邮友想高价购买,也有人劝我趁市场好时早日出手,我均不为所动。不是因为现今行情不好,而是这两枚“中银错片”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是我钟爱集邮的回报。这是我集邮以来所接触并收藏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错邮”,我自会倍加珍惜,并以此回忆我的大学生涯,回忆我在潍坊实习的那一段美好时光,回忆我集邮的经历和从中得到的快乐、收获,感悟人生,感悟社会,感悟时代,感悟机遇,这些都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
(原刊《中国集邮报》
邱盛DE蘆陽齋
,赞 25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果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联系我们删除,小编时刻为您服务
189 0594 5763(微信同号)
投稿:qiusheng19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