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浅议中国古钱文化内涵 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1楼
cjiyou 发表于:2024/2/16 4:39:00
http://www.shouxi.com 2024-02-14 08:54 首席收藏网图片


来源:首席收藏数据中心


中国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演变而前进的。自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到商代中晚期出现的原始实物货币——海贝,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直至延续到清末的银元和铜元,钱币的演变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进程中所折射的所有文化信息。可以说,在现存众多物质遗存实物中,作为文化的载体,只有钱币可以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完整地串联起来,“涌起滔滔,连续不断”,在发展进程中并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及承继性。钱币文化是指以历代钱币为载体的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博大精深,包含了型制特点、书法艺术、铸造技术等,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文化色彩,以及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一、钱币型制铸币的型制一般由政府统一规定,具体包括钱径、钱穿的大小,钱体的轻重厚薄、内外廓的宽狭、钱背的深浅、文字的书体等诸多方面。我国自金属铸币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来,不同时代的钱币型制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差别很大。在中国古钱币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钱币型制经历了一个低级向高级、由原始粗糙向规范进步、类型由多元向一元化发展。我国钱币型制大体经历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仿制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先秦时期钱币如刀币、布币、圜钱等的型制,形状独特,各有千秋。


布币是由仿制青铜农具—“钱”而来,各种布币的主要区别在于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较轻薄。刀币是由仿制青铜工具削刀而来,型制上基本相似,齐刀大而厚重,燕明刀和赵圆首刀则轻而薄小。圜钱一般为平背,齐、燕两国铸行的方孔圆钱面有廓,三晋地区的圜钱则没有。先秦钱币的型制在中国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与其它历代货币风格迥异。二是方孔圆钱,从秦代“半两”钱开始,历朝铸币大多沿袭内方外圆之制,基本形状不变。自秦汉时期开始,我国金属铸币型制逐渐统一,一般都采用方孔圆钱。这种方孔圆钱的钱币型制一直被延续到民国初年,历时两千余年。秦汉时期,在众多“半两”钱中,除“四铢半两”钱中有的有廓外,一般皆无廓平背。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行的“五铢”钱,钱背一般都比较深峻、狭缘。南北朝时期铸行的“永通万国”、“五行大布”等钱虽然在文字和大小上有区别,但型制上基本相同。隋唐五代十国钱币中出现了宽缘。两宋钱币一改前制,钱背平浅,外廓大多较宽。金代钱币与宋徽宗时铸造的钱币一样,都相当精美,钱背较深,外廓较宽,轮廓分明。元明钱币也是如此。清代钱币则又恢复了宋代钱币型制的某些特点,不同的是,面背内外廓都比较浅显,道光以前的钱币都是小平钱,咸丰之后则出现了当百、当五百,甚至当千大钱。三是机制不带方孔的圆钱,如银元、铜元。清代光绪年间,尽管方孔圆钱依然铸行,但开始出现机器铸造的货币,主要有银元和铜元。二、钱币名称钱币名称是指钱币正面的文字,多为年号及宝文。中国古代钱币上的名称最初是记重,如“半两”、“五铢”等钱,主要行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止于唐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先秦以来八百多年以重量名钱的历史,开创了以“通宝”、“元宝”等名钱之制度。


这就使得钱币(铜、铁等方孔圆钱)完全消除了称量货币的痕迹,这是中国币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开元通宝”钱形成了钱文二字加通宝的铸币四字命名体系,这一钱币名称的固定格式,为后世一千三百多年大多数四字钱文的定式。以后历朝历代的金属铸币,其名称大都沿用唐代始创的“通宝”名称,钱币直接采用当时执政帝王的年号来命名,其中虽然有名目繁多的“通宝”、“元宝”、“重宝”、“珍宝”、“泉宝”、“兴宝”、“之宝”、“永宝”、“全宝”、“新宝”、“安宝”多种名称,但是,无一钱币不带有“宝”字,尤以“通宝”、“元宝”、“重宝”为主。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年号钱文之制是我国独有的钱币特点,堪称中华币制史最大的一类方孔钱系,包括两字年号钱、年号加铢类钱、年号加宝类钱、年号加国号钱、年号加不同年号钱(也称合号钱)、年号宝文加背文钱等种类。三、钱币铭文以中国为首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与西方钱币文化截然不同。西方钱币以图案、神像为主题,表现了西方社会神圣的宗教图腾和崇拜风尚。中国钱币无论正背都没有图案,均以汉字为主体,钱文不仅涉及朝代的变迁,从中也可看到了我国文字及书体变化发展的痕迹。因为古钱币是唯一全景式记录了汉字演变全过程的载体,除了甲骨文外的其他汉字形体在其上面都有反映,是研究书法史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我国古代钱币的钱文,书体丰富多彩,篆、隶、楷、草、行,各尽其妙,展现和保存了我国灿烂夺目的书法艺术。其中不乏像欧阳询、徐铉、苏东坡等大书法家和名人墨迹,还有为数不少的皇帝亲笔书写的御书钱。文体书法多有变化.秦汉古朴随意,唐代典雅豪放,两宋洒脱大度,明清拙板秀逸。钱文书法笔划有点、横、竖、钩、弯、折、撇、捺之分,笔势也有顿、挫、提、按、转、折、虚、实之别。在不到方寸的狭小之地,刻意追求书法对称的美,因此,汉文字的书法艺术在铸币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中国古钱币上的钱文多为记重、记地、记值、记年号,兼有日、月、星、辰,各种文字和符号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是一幅集中国书法艺术演变之大成的历史画卷。四、钱币衡制中国钱币的衡制,早期以称量为单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中,圜钱如“益化”、“益四化”、“一化”、“明化”等,这里的“化”就是古代的钱币计量单位。“共”、“济阴”、“离石”、“蔺”等圜钱的计量单位均为“金”。还有以“铢、两”为货币单位,如“重一两十四铢”、“重一两十二铢”、“半两”钱等。布布的记重单位一般为“釿”,如“安邑一釿”、“安邑二釿”等。所以说,唐以前的方孔圆钱大小轻重不一,各朝钱币衡制一直沿承周朝铢两制,即半两为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而且铢两衡制也大小轻重不等。自唐朝开元通宝钱之后,币制形成了新的系统,开始以一钱为二铢四絫,积十钱为一两,形成十进位制,开后世两以下十进位衡法之始,下至清朝基本相沿不变。这样,先秦八百年来的“铢、两”制单位就逐渐被淘汰,数学史上的十进位制,就是从唐代开元通宝钱的十进位制发展而来,一直沿用到现代。同时,唐朝始终把一枚小钱的单位称为“文”,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开元通宝钱因为大小轻重合宜,型制俊美,携带方便,广为流传。五、钱币制造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金属铸造活动。中国古代的钱币铸造技术,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它发展的每一步,都包含着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技术举世闻名。它的基本特点是:“模范-熔液-浇铸”,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铸造文明。早期的青铜货币,实际上就是一类小型青铜铸件。商周之后,青铜文化衰落,但青铜范铸技术的精华全部由铸钱业继承,并将其不断向前推进。在早期阶段,钱币生产继承了商周以来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采用块范浇铸。秦汉以来,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求,汉代产生了叠铸工艺,其高度发展的程度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唐宋以后广泛采用了翻砂铸钱工艺,其工艺技术直到今天仍为许多现代化企业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钱币铸造技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推动了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乃至东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西方制造钱币一直采用打压法,早期以手工用锤子敲打模型,后来采用简易螺旋压力机压制而成,直到工业革命以后,才利用电动压力机械,大批制造硬币。六、钱币材质科学家和钱币学家对历代钱币进行了大量的检测分析,揭示了古钱的内在实质,包括它的合金组成情况,原材料的组合和性能,而且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发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钱币采用的不用原料,把握了不同时期钱币的合金组成,以及循序渐进的演变规律。中国古代金属铸币的材质都选用铜、铁、铅、锡等普通金属,也有少部分采用金、银等贵金属,但这些大都是皇室贵族用作赏赐之物,或政府作大额支付之用,不作普通流通货币使用。即使部分国家或地区采用贵金属制造货币,其使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久。由于携带大量的铜钱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自始至终,铜钱一直在流通流域占主导地位。铜钱使用中最多的是青铜(纯铜CU与锡SN的合金),其次是紫铜(又称纯铜,含铜量约在90%至99%之间,呈紫红色),到明清时期才使用黄铜(含锌3——4%),古钱中的白铜钱实际上只是含锡量稍多而已。在世界货币文化史中,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都没有像中国这样使用过这么长时间的铜钱。


除了铜钱外,中国古代金属铸币使用材料最多的就是铁。铁钱自汉至民国初的两千余年中,铸行时间断断续续大约有五、六百年左右。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铁钱的流通,较青铜及其他货币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商品货币的关系,更能反对币制的变革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与中国铸币不同的是古代西方钱币,大多采用金、银等贵金属材料制造钱币,在近现代仍然采用贵金属制造流通钱币,在商业贸易中作为交换的媒介,只是在十九世纪后,贵金属才逐渐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行列。七、分等流通我国货币分等流通很早就产生,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商品交换的品种、质量和支付方式也越复杂,这就势必要求货币的面额应该有多等次的合理配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无论是布币、刀币、还是圜钱,都有大小二等,甚至还有三等,如“釿”字平首布,有半釿、一釿、二釿三等,并且可以同时流通,这就方便了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需要。发展到两宋时期,分等流通更是有了较大发展,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区分,形成了多等次配套流通的局面。这种制度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相适应。中国古代钱币辉煌多姿,展现着东方货币文化的风采,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着显著的地位。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货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基本状况。


声明:本文转载自“钱法堂”微信公众号,作者:王纪洁。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69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