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南宋“金叶子”探究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7/11 13:54:00
原创 金德平 中国钱币博物馆

2025年07月11日 13:42 北京 听全文 星标




南宋金叶子为人们关注是近20年左右的事,2000年之前未见南宋金叶子考察、介绍 内容发表于书刊,笔者首次得知此类型物品是在 2001年。一日,同在《中国钱币》杂志工作的张武一先生将一篇来稿相示,认为值得重视,并征求我的意见。来稿题目为《杭州 发现南宋货币—金叶子》(作者王玉), 审视稿件照片所示物品及文章考证文字,感到此物确应属南宋黄金货币,值得发表 披露(图1)。但尚存疑虑的是,此物是 否是“金叶子”?彭信威先生根据《居家 必用事类全集》戊集《宝货辨》,曾提出:“文 献中还提到马蹄金、砂金、橄榄金、瓜子金、 麸子金、胯子金、葉(叶)子金等……葉(叶) 子金应当就是金叶子。” 然而其说关于金叶子的文字过于简略,未能具体说明金叶子的形态。




就所知所见,中国过去曾有过被称为 “金叶子”的黄金货币,其货币自身就铭 “金葉(叶)子”之类的文字,以示“身 份”。原被称为金叶子的黄金货币大约有 两类,一为由民国时期银楼制作发行的, 如图 2所示云南等地的金叶子,上部横书: “雲南老鳯翔銀樓”,下部两边直书:“十足金葉”,中间有英文说明。

又如贵州安顺府银楼金叶子(图3), 铭文为:“安顺俯(府) 城内柬(東)街 張大盛 十足金赤葉 包管回换”。



对于此类金叶子,曾见有文说明:“金叶在云南铸造和流通主要在明、清两代。但其铸造在元代就已开始。史料记载,‘元代省 会金箔铺能造了金箔、银箔……云南金箔制造,盖始于元也。’民国初期……金叶在市面 上流通较少,但是到了抗战期间,金叶却成了云南对外贸易的支付手段。这种反常情况的 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沦陷,对外贸易的交通阻塞,使得滇越铁路成为了对外 贸易的交通要道。而缅甸商人在巨额贸易时需要的正是金叶。这种情况使得金叶的生产又 一次增加。”这里对此类金叶子产生、使用的说法值得参考。

另一类铭有“金葉”文字的黄金货币如下图所示,其币面即注明:“金狮牌”“十足 赤金葉”(图 4),将其称为金叶、金叶子应无问题。


此类金叶子并非产自国内,却曾在国内使用。经查《金银银元白金鉴定参考资料》提到“暹罗叶子”:“暹罗叶子小的长二寸,阔一寸,重二钱二分左右,大的重四钱四分左右,上有“金 狮千足”字样,成色 995-990‰ , 亦有假的,成色在960‰左右。” 又潘连贵先生 2008年9月曾函告笔者,他曾见过写于抗战后一文《昆明的金融市场》(具体载文刊物记不清了), 文中有记泰条的:“泰即暹罗之简称,泰条多系该地华侨所制,每条重滇秤十两上下……与 其并肩但较其稍次的是“泰贡”,可跟“洋大盒”大小比拟的薄片,上印狮子、中文及其他 国文字、花草等商标。质地与泰条同,两种多由泰走私越南。商人以及特殊阶级的人,用关 金由空中或陆地把它们请进来。当渝沪两地金价猛涨时,其出路甚广,这些黄金后来多流入 重庆和上海的黄金市场。”以上两项材料可作为认识上举第二类金叶子的参考。 来稿所示“金叶子”与以往所见黄金货币金叶子的形象差距明显,此是疑虑之一。

再,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侂胄师旦周筠等本末》记载着南宋时的一事提到: 平江(治今苏州)书吏苏师旦,为韩侂胄亲信,“受诸将贿动以亿万”,嘉定初被处死,“遂 籍其家,得金箔金二万九千二百五十片,金钱六十辫,马蹄金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两,瓜子 金五斗,生金罗汉五百尊,各长二尺五寸,金酒器六千七百三十两,钗钏金一百四十三片, 金束带十二条。”此中所提“金箔金”与金钱、马蹄金等同列,应也是一种南宋黄金货币, 称为“金箔金”也应是被打制为薄片的,但亦未见有述及“金箔金”形态者。新发现物是 否可能是金箔金?金箔金与金叶子是否又可能是同物而异名?这是疑虑之二。

后考虑王玉文所示物品未见披露,且此物显然较为重要、可靠,还查到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艸部”时说解到“葉(叶)”:“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所以原则上说, 将此打制成薄片的黄金货币称为金叶子也是可以成立的。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后来该物 品名称发表时尊重了作者的意见,称之为“金叶子”,其文发表于《中国钱币》2002年第1期。此后,见到的书刊谈及此类型物品也都称之为“金叶子”了。


王玉文中所述实物为2000年6月所见,此实物估计之前也有发现,但未见有文字内 容发表,王玉文发表后,续有文章对浙江一些地区性博物馆馆藏的类似藏品作了报道。 屠燕治先生《南宋金叶子考述》中对早期金叶子的发现和湖州博物馆馆藏金叶子做了介绍:1979年11月合肥发现一处宋代金器窖藏,出土一件金箔,出土报告记叙为“是一 个残破变形铜泡”;1997年5月17日浙江湖州市在龙溪乡三天门拓建汽车驾驶训练场时 发现一处古墓,清理出完整和残存的金叶子 6件,当时被看成是“包裹器物用的金箔和残 金片”;1999年8月在钱塘江边有人在废土堆中捡到一张折叠的“金钞票”;2000年第9期《东南文化》刊登了湖州三天门的出土报告,彩色图片中刊有两件金叶子(一全一残);2001年7月20日,笔者(屠燕治)在湖州博物馆看到了三天门宋墓科学出土的金叶子, 对实物尺寸及重量作了测量记录:“……完整的有 2件,残片有4件。” “金叶子Ⅰ,完 整,折叠后高 95.85-96.12毫米、宽36.63-37.19毫米,未摊开数层叠加厚度0.9毫米,重39.2克。正面四角有直行同向凿印宋体阴文‘霸头裏角’四字,正中央有‘韩四郎 十分金’ 六字。”(图 5)“金叶子Ⅱ,完整,折叠后高95.81-96.86毫米、宽36.43-36.49毫米、 数层叠加后高 0.7毫米;重38.6克;凿印文识与前一件相同。”(图6)温州博物馆也报道了类似的金叶子(图7):“2005年年初,笔者对温州博物馆藏品 金银器进行细化整理时,发现其中被命名为‘金箔’的四件金器极有可能是彭信威所著《中 国货币史》提到的金叶子货币……4件金叶子,从形状来看,均为书页状,是南方常见的 叶子金形状。其中 3件有‘霸北街西’铭文。”

后又谈及出土的时间、地点:“这4件金叶子1992年4月23日出土于温州市鹿城区人民路水仓组团基建工地……盛装于一件宋 代酱釉瓷罐内……从出土性质来看,应为窖 藏……当时是否有温州金银铺不得而知。但 可以肯定的是,从来源看,该 4件金叶子应 是杭州制作后携带或流通到温州。第一件金 叶子的重量接近40克,相当于黄金一两。” 还见到报道:“2004年6月,安徽省凤 阳县古濠州城东关吕家村一村民在挖土时, 从一古墓遗址中发现一叠金箔。该金箔长 10.5厘米,宽4厘米,重3.7克(按原文即3.7克);分10页,每页大小、厚薄、重量大致 相等。金箔面戳印阴文‘陈二郎十分金片’, 四角分别戳印‘铁线巷’三字。”

后来,清理南宋时期出海贸易沉船的报道 中也有了出水金叶子的消息:“……南海一号 发现完整的金银货币主要有两种,一是金箔, 又称金叶子,一共有 8件,是发现于一个漆盒 里,这批金叶子是由数张金箔叠加,折叠后 成书页状。表面砸上戳记,铭文有‘霸南街东 王助教□’‘韩五郎金’‘十分金 韩四郎’ 及‘十分赤金 韩四郎’……南海一号出土的 金叶形状不统一,都是长方形的,但长宽不一, 但是重量都在 38-39克左右,合黄金一两…… 是南宋京城临安的金银交引铺铸造的。”

该文作者后又提供了几点新的信息,一是谈到:“笔者在南海一号发掘项目申报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材料中,见到了发掘者对沉船年代的意见和主要 证据(瓷器墨书‘癸卯’),确定沉船为淳熙年间(1174-1189年)。”二是从所提 供的文章看,金叶上除了有纵向打印的戳印外,还有从左向右横向的戳印,比较少见。 从附图 3-4(局部放大)(图8)看到横向的戳印为“晋李四郎金”,这是上篇文章未 提到的戳印文字。三是文中提到“8件金叶子中,5件产自并采买于杭州,而仅这三件 采买自晋州”,但又说:“沉船所见‘晋李四郎金’者为南宋时期,其产地虽然无铭 文标识,应当也是杭州所产。”作者此两处说法有矛盾,似此中三件无临安的地点 及铺名戳,所以其中应有尚可讨论处。


笔者在2020年6月7日晚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时,恰见正在播放《2020考古进行 时》“南海一号发掘现(七)”的内容,说到从船上淤泥中整理发现一藤竹编制的小筐, 内中清理出 10件金叶、2件金条、4片金箔、2件金项链。从电视看,能看到几处戳记文字,一页金叶中间明显有制作人“张四郎”,一页金叶下两端有地名“霸南街东”的戳印,并 见到一件金叶在电子秤上测得重量为 38.13克,另有卡尺量得宽51.38、厚1.54毫米的图像。 细看抓拍电视屏幕所得的照片,感到这批金叶与前一批不同,应是后续清理沉船所得,戳 印铭文见有“霸南街东”“张四郎”等,但明显的“张四郎”的戳记未见于前文报道,所 以显然此批金叶子是南海一号后来的新发现。 上面所举多为有明确出土(水)记录的金叶子,另据说2004年南京在一处基建工程挖掘时,无意中打破了一处南宋金银窖藏,不少金银货币不慎被流散出去,其中即包括了金叶子。笔者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保管部工作时,曾参与经手征集此批流散物中的一些金叶子(图9),有机会得以近距离对它们进行上手、观察。 在收集以上金叶子资料后,笔者在此尝试对此类金叶子做一些探讨。

金叶子的时代和制作地点
此类金叶子的制作者为取信于人,多会在制作物上打制铺名、制作人、店铺所在地等 铭文,这些地名多为南宋京城临安的地名,金叶子上的铺名、制作人名等名称多在南宋临安制作的金铤、一两小金铤、金牌,以及银铤等上出现,所以金叶子的制作时间基本应定 为南宋时期,制作地点主要为临安,制作者多与南宋临安的金银交引铺相关;南海一号的 发掘者根据船上所出瓷器墨书的时间“癸卯”,确定沉船为南宋淳熙年间,为金叶子制作 时代定为南宋增加了佐证;屠燕治先生曾对著录金叶子的《宝货辨疑》一书做了考察:“著录金叶子的《宝货辨疑》一书,收录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必用》原本早已亡 佚。今见有南京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1568)飞来山人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和清华 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三种版本传世。北图本和清华本对著者无考。唯南图本飞来山人考为 ‘元时佚名者著’。又见在收录的《宝货辨疑》题下有‘故宋掌公帑者所著’等文字。因宋亡于元,所以元人称‘宋’为‘故宋’。说明考定《必用》原本为元人所著甚确……‘故 宋掌公帑者’应是宋朝掌管朝廷金帛宝物等库藏的官吏。足见元本《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中收入的《宝货辨疑》为南宋佚名之原著无疑。内中著录的叶子金自然为南宋当时通用之 物。”此是考订金叶子时代的又一佐证。
金叶子的制作特点和形态类型
据明《天工开物》卷十四:“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 此处揭示了金箔制作一般是先将黄金制作成金片,放入夹持物中,用力“挥椎”击打而成。 金箔古代多用作贴饰佛像、器物、建筑物。金箔因轻薄、值高、易于携带,又便于分割使用, 所以又被制作成货币—金叶子,但作货币使用者比用作贴金的金箔要厚不少。

除了厚一些外,笔者还发现此类金叶子多并非光面,而是整体布有不规则的“褶皱”,这些“褶皱” 从手感上增加了金叶的厚度,也增加了金叶的硬实感。这些“褶皱”的形成,应非后加工 所致,而可能是捶打金片成金箔时的夹持物形成的。 金叶子一件的重量多为 35-40克左右,比较标准的金叶子折叠后的尺寸大致为长100、宽40毫米左右,不同商铺制作中,长宽尺寸可能会略有出入。纵观所见到的金叶子, 感到金叶子制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有些商铺制作的规范度可能好一些,但大多金叶子形 态差异较大。





从金叶子的制作折叠方法看,见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一是四页型,多是两边两页向中间折叠,再对折。 二是十页型,金叶子被折叠为书页型的十页,如前举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馆藏金叶子(图9)。三是非标准型折叠,此是金叶打制不规 整,而力图折叠出页面外在规整的折叠法, 如从温州金叶子背面(图10),可见其折法, 是先对折,形成双层,再上面向下折边,左 右各向内折边,最后左右对折,实际产生的 是双面两层四张完整的金叶子;又有两边向 后折叠,正面形成外在一张,内多层的金叶子, 两边的金叶则非整页。因未见实物,从图看, 部分四页型也可能有先对折,再折成四页的, 如果是这种折法,折成的可能实际是八页了。 归纳金叶子的制作,大致而言经历几个 环节:制作薄金片—打制金箔—(切割 金箔)—折叠成金叶子—打印戳记,在 制作较为规范的商铺会有将制成的金箔裁切 成一定大小的环节,也可能会有称量重量的 环节,使之重一两左右。在金叶子打制方法略同,力图保持外貌略同, 戳记透打多层金叶方法略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折 叠方法,实际可能会出现金叶单页厚度、重量不 同,甚至形成大小的差异(图 10,宽51.38毫米, 而非 40毫米左右)。 金叶子使用时,可用刀、剪剪切,单层亦 可使用手撕。按交易所需支付量裁切即可(图 11、12)。其时称量小重量的衡器普遍,南海一号出 水物品中就曾见到杆秤和天平,“南海Ⅰ号出 土文物中还见到杆秤和天平,杆秤推测称重范 围在两许至三十几斤;天平为等臂者,砝码最 小的重量为0.12克,最大78克,其中有一枚 重 39.58克,当为宋制一两……等臂天平显然 尚衡量贵金属货币或金银首饰。”此类等臂 天平及小重量砝码组成的衡器为小额金银交易 提供了称量上的方便。 文末,附带做一提醒,“金叶子”“金叶”与“叶 金”不可混淆,前者指历史上黄金货币的一个品种 类型,后者指金店、银楼出售黄金的成色类型,标 注“叶金”者的黄金成色约为 993‰,低的亦有到990‰的。

本文作者:金德平  (中国钱币博物馆)

原文刊于:《中国钱币》2022年第3期。注释从略,请征原文。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42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