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刀马 刀马物语
2025年07月28日 06:00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5 年 7 月 27 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世界文化遗产 —— 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一套 5 枚,图案分别为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面值总计 5.5 元。这套邮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将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浓缩于方寸之间。值得关注的是,发行量有所变化,比此前发行的几套新邮悄然增加了发行量。而首日该套邮票依旧没有逃脱“破发”的命运。
文化价值与市场期待
众所周知,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 7.8 公里。可谓历史文明的一种传承和文化的延续。
它由古代皇家建筑、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等组成,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这套邮票采用中轴对称构图,融合传统青绿重彩意韵与现代平面装饰手法,兼工带写,虚实相生,庄重恢宏地展现了中轴线从南至北 7.8 公里的核心建筑。
从设计角度来看,邮票以独特创意确定设计语言,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平视视角构图,突出典型景观,如以太和殿代表紫禁城故宫。同时,以金线将 5 枚邮票相连,体现 “轴” 的概念。
在印制工艺上,“多色胶印加多色雕刻凹印”,多色雕刻体现 “以线立骨”,精准表达建筑线条;金色特种油墨铺陈背景,冷烫工艺凸显建筑气象,雕刻凹印呈现建筑轮廓细节,使邮票极具鉴赏价值。其设计与工艺的结合,也算中规中矩。
增量是不是在找……
众所周知,当下的集邮市场异常脆弱,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会带来一波吐槽和下跌,尤其是集邮爱好者对发行量的敏感程度更甚。在不断缩量的市场大环境下,邮市依旧非常低迷,如果再增量发行,那么市场的脆弱性是可想而知的。
此前,中国邮政公告显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计划发行数量为套票 570万套,版式二69.3万版,此外还制作了《北京中轴线》长卷邮票折,计划发行10万本。
2025年,《食用菌(第二组)》计划发行490万套是相对偏低的,也是率先压下到500万套以下,不过中轴线马上就开始反弹会500万套以上,逼近600万套。首日虽然很多市场到货量不足,但依旧有破发的情况出现,随着后期更多的订户预订票到货,那么价格是不是会进一步走低?
毕竟570万套也不是小数目。虽然,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一题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力,邮政希望通过更多的邮票发行,让这一文化遗产被更广泛传播,满足社会大众对相关文化产品的需求。但是,近年来集邮群体呈现极度萎缩态势,量能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供过于求的尴尬局面始终没有打破
近年来,集邮市场持续低迷,邮票发行量与市场需求严重失衡。从数据来看,尽管邮政部门将新邮发行量从 2018 年的 1000 万套压缩至 2025 年的 500 余万套,但集邮群体规模的缩减更是断崖式的。
2024 年新邮平均市价仅是面值的 52%,创三十年新低,面值 1214.8 元的 2023 年大版册暴跌至 800元左右,生肖邮票发行首日就打折,预订户亏损率超 60%。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北京中轴线》邮票增量发行,无疑让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雪上加霜。
许多集邮爱好者反映,市场上邮票销售困难,打折现象普遍,即使是一些设计精美的邮票,也难以摆脱低价出售的命运。对于投资者而言,邮票投资价值大幅缩水,他们对新发行邮票持谨慎态度,增量发行更让他们担心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
大部分爱好者认为,在当前集邮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邮政更应注重邮票的品质与发行量的控制。邮政应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真正做到减量发行,推出更多设计精美、具有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的邮票。要以提升集邮文化品质为出发点,而不是单纯从发行数量上做文章。
集邮行业若要实现复苏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邮政部门应摒弃 “减量即救市” 的简单思维,深入挖掘邮票的文化内涵,创新邮票设计题材与形式,如结合当下流行文化、科技元素等,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同时,要加强对集邮市场的监管,规范邮票销售机制,杜绝集邮公司低价向大户批发新邮、地方邮政违规抛售库存等行为,重塑邮票的收藏价值与市场信心。此外,还应积极拓展集邮文化传播渠道,通过举办各类集邮展览、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等,提升集邮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培养新的集邮群体。
如何实现集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邮政部门、集邮爱好者以及整个集邮行业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集邮行业能够在改革与创新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让邮票这一“国家名片”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