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白水易金邮记
2025年07月29日 10:16 广东
近期,邮票发行单位在各渠道集中发力,密集宣传邮票、邮品打假,从湖北假邮票案的曝光到针对生肖小全张邮册的声明,一场全面的打假行动已然铺开。
常混集邮圈的老玩家都清楚,1999年重庆曾侦破金额达1.9亿元的假邮票大案,造假手法与如今颇为相似——依托现代印刷技术,足以以假乱真,让普通藏家难辨真伪。这场打假风暴,无疑将给邮市带来连锁影响,当下大量邮票被精明的商户用于国内外包裹贴寄,即便受美国小包裹关税政策波及,用量依然可观。这些商户习惯使用打折邮票,恰好形成了对打折邮票的持续消耗,有助于稳定邮票价格。
与此同时,打假引发的舆论讨论也带出不少深层问题。比如“邮票发票争议”:大量贴寄需求催生了发票索要诉求,不少人质疑——真邮票为何需要发票佐证?辨别真伪本就是发行方的职责,何况发票并非验真的铁证,毕竟邮票并非独一无二的单品。更关键的是,打折邮票本就源自邮政渠道,却因销售与收寄分属不同部门、存在利益纠葛,反倒让邮票的“实用性”遭遇了自证困境。
再看生肖小全张等仿制品,其泛滥暴露出管理上的混乱。业内皆知,仿制品往往紧盯热门邮品——尤其是生肖邮票,或是与邮票首发同步推出的所谓“金银邮票”。这些仿制品未在邮资处标注斜杠等区分标识,更因出自邮政单位,成了创收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作“真邮票”。市场对此呼吁加强规范:仿印仿制需严格遵循原版式,禁止拼接新样式;首发邮票仿制品应限在首发一年内生产,且老邮票不得仿制,即使要仿制,必须在相关销售标签上明显标注“仿制品”或“复刻品”等字样,并且有明确统一的仿制数量限制。以此保障老邮票的收藏价值。
在目前大环境下,新发邮票持续打折,老票如果假票横行,在新老票都不吃香的情况下真的就玩不下去了,这场打假舆论战,也是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