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香港正在加快稳定币立法推进速度。
7月2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了《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咨询总结及该指引、《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指引(持牌稳定币发行人适用)》咨询总结及该指引,以及两份制度说明文件,为即将于8月1日生效的稳定币监管制度提供了详细的执行细则。
此前,香港立法会已于5月21日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建立了法幣稳定幣发行人的发牌制度。
从条例通过到配套指引发布,再到正式实施,香港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稳定币监管制度的"最后一公里"。
从上可以看到,这套完整的监管体系由一部条例(稳定币条例)、两套指引(及其咨询总结)和两份说明文件构成,形成了从法律基础到执行细则再到操作指南的完整链条。
具体而言,整个文件体系包括:
1部基础法律:《稳定币条例》(5月份已发布)
2套监管指引:《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指引》
2份咨询总结:记录上述两套指引的公众咨询过程和金管局回应
2份说明文件:《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摘要说明》、《原有稳定币发行人过渡条文摘要说明》
其中,《稳定币条例》位于金字塔顶端,作为基础法律,确立了稳定币发牌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框架。两套监管指引位于执行层面,将条例中的原则性规定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标准和合规要求。这些指引具有准法律效力,持牌机构必须严格遵守。
咨询总结作为程序性文件,虽不具备直接法律效力,但记录了监管机构对市场意见的回应,有助于市场参与者理解监管意图和指引制定的考量;
两份说明文件则处于解释和指导层面,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制度理解和申请指南,帮助潜在申请人更好地理解监管要求和申请流程。
简单来说:
条例负责"立规矩"——确定什么是稳定币、谁可以发行、基本的监管原则等根本性问题;
监管指引负责"定标准"——具体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要求、信息披露标准等技术性规定;
说明文件负责"指路径"——如何申请牌照、过渡期如何安排、监管机构如何执法等操作性问题。
此次金管局一口气发布了6份文件,考虑到阅读效率,我们将重点解读其中最核心的执行文件:《持牌稳定幣发行人监管指引》。因为其详细规定了发行人的具体合规要求,关系到市场参与者的切身利益和操作路径。
如果说《稳定币条例》是香港为稳定币发行搭建的根基,那么这份长达89页的《持牌稳定幣发行人监管指引》,更像是为这座建筑填充的砖瓦。
从2500万港币的资本金门槛,到私钥管理的12项具体要求,金管局用近乎"事无巨细"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既严格又务实的监管框架。
2500万港币(约320万美元)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在全球稳定币监管中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相比之下,欧盟MiCA法规对电子货币代币发行人的最低资本要求为35万欧元,日本则要求1000万日元(约7.5万美元)。香港的门槛设置显然经过了精心考量——既要确保发行人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又不至于将创新者完全拒之门外。
但资本金只是第一道门槛。更值得关注的是"适当人选"要求。
监管指引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详细列举了7大考量因素:从犯罪记录到业务经验,从财务状况到时间投入,甚至连董事的"外部职务"都要纳入考量...特别是独立非执行董事必须占董事会至少三分之一的要求,直接对标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标准。
这意味着,想在香港发行稳定币,不仅要有钱,更要有"对的人"。一家由技术极客组成的Web3初创公司,可能需要大幅调整其治理结构,引入传统金融背景的专业人士,才能满足监管要求。
更严格的是业务活动限制。持牌人在开展任何"其他业务活动"前,都必须先获得金管局的书面同意。这基本上将稳定币发行人定位为"专营机构",类似于传统的支付机构或电子货币发行商。对于那些希望构建"DeFi+稳定币"生态闭环的项目方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需要重新考虑商业模式的信号。
纵观这份监管指引,可以看出香港在稳定币监管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既不是美国式的"执法导向"(通过执法行动倒逼合规),也不是欧洲式的"规则导向"(事无巨细的成文规定),而是"原则+规则"的混合模式。
在关键风险点如储备管理、私钥安全上,监管指引给出了详细的规则;在具体实施如超额抵押比例、风险指标设定中,则保留了原则性的灵活空间。
这种设计反映了香港监管者的务实态度,认识到稳定币行业仍在快速演进,过于僵化的规则可能很快过时。
2500万的持牌门槛不算低,但相比香港虚拟资产交易平台500万美元的资本要求,还是相对合理;技术要求很详细,但也明确接受"代币化资产"这样的创新;运营标准很严格,但也为市场波动预留了应急机制。
更重要的是,这套监管框架展现了香港对稳定币本质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加密货币",而是连接传统金融和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因此,监管标准必须足够高,以维护金融稳定;但也必须足够灵活,以适应技术创新。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这份指引传递的信号很明确:
香港欢迎负责任的创新者,但请做好接受严格监管的准备。
那些希望在香港发行稳定币的机构,需要认真评估自己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务实力、技术能力和合规资源。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香港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稳定币监管不是要扼杀创新,而是要为创新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当监管规则清晰、执行标准明确时,合规的成本是可预期的,创新的边界是可探索的。
这或许,正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数字资产时代继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