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顾会忠 顾会忠
2025年08月05日 21:27 江苏 3人 星标
这些年走过的那些路,赏过的那些景,竟如散落在乡间的铜钱,难以一一拾掇了。
昨日小妹夫妇来问,可愿同去青岛游玩。我只笑笑,道:"你们自去罢。"
他们哪里知道,工薪族的所谓旅游,在我眼中不过是场笑话,景区里挤作一团,走马观花,倒像是逃难,还要受导游的白眼与算计,何苦来哉?
我走过的省份多矣。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
每到一处,便在风景如画的古镇古村里,找个人流稍多的荫凉处支起摊子。
白日里,看的是原生态的山水,听的是土著老乡的乡谈。他们有时邀我去家中,品尝些土制小吃,若顺手能收几枚老物件,便更觉惬意了。
置身山青水秀,行于如画江南,这般生活,在旁人眼中,是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而对于我们一线古玩客,不过是日常的营生罢了。
最妙是夜间。
将车泊在山道旁,四下里竹海松涛,层层叠叠,竟无尽头。
取出随车带的锅灶,煮些简单吃食。饱食之后,躺在车中,听山间的虫鸣兽吼,风声过耳。
待到百鸟争鸣时醒来,恍如隔世。这般滋味,非亲历者难以体会其中之妙也。
记得有位诗人如此形容我们这行当:"玩古之人,似儒似丐又似仙。"这话极是。
儒者,当博古通今,去伪存真;丐者,须游走四方,拾遗捡漏;仙者,能赏物忘形,陶然自乐。然收藏一道,终究清贫,唯有贩夫走卒之流,方能乐在其中。
同行老哥晓飞与我有个约定:待孩子都成家立业,便将车子换成七座的风行,车顶铺上太阳能板,内里改装一番,带上炊具工具,携了老妻,一边游历,一边觅宝。
誓要把中国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一一丈量,让我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愿景说来简单,却不知何日能成。
多年的地皮生涯,早将我养成个无拘无束的性子。心跑野了,便再难收回,也不想收了。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何必自缚手脚?
我甚至想过,待百年之后,让儿子将我的骨灰撒入潮河,随水流去,倒也干净省事。
如此,我便能永远徜徉于山水之间了。
有时独坐山巅,看云卷云舒,忽然觉得,我们这些走街串巷收旧货的,倒比那些坐拥高楼的富贾更懂得生活。
[文中图片引自网络,仅作分享,不作商业用途,在此,向宝主致谢。]
他们困在水泥森林里,我们却与天地同呼吸。晓飞老哥常说:"咱们这一行,穷得只剩下自由了。"然而自由二字,岂是金钱所能衡量?
前年在皖南一个不知名的小村,曾遇着个八十多岁的老篾匠。他编的竹器精巧绝伦,却无人问津。
我买了他几件作品,他竟拉着我说了半日的话。
临别时,他送我一个蝈蝈笼子,说是给孙辈玩的。我珍重收下,将来送给小孙子小孙女吧。
这笼子现在挂在我车中,随风轻摇,仿佛还能听见老人沙哑的笑声。
这样的相遇,在旅途中不知凡几。有时是卖糖人的老翁,有时是补锅匠,有时是会串乡的小贩……
他们如同古钱币一般,渐渐被时代淘汰,却在我这样的过客记忆中,留下些许痕迹。
每到收摊时分,夕阳将影子拉得老长。收拾好家什,发动车子,向下一站驶去。导航里美女软音依旧甜美,窗外风景流转不停。
我常想,这便是我的生活了,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寻觅,永远享自由。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