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古玩圈的江湖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然而,如今真正行走在一线的地皮铲客们,都知道,那早已是上一个时代的传说。
湖州地皮界网名“贫道夜探青楼”的老兄,便是这个行当里,再典型不过的代表。
他的微信朋友圈,不像古玩商那般精雕细琢、尽是成交喜报,反而更像是一本实时更新的乡村觅宝笔记,粗粝、真实,接地气,甚至带着几分狼狈,却恰恰勾勒出了,当代一线铲客们最真实的生存图景。
“铲地皮”这一行,自古有之。
从前朝遗老手中淘换文玩,于乡野村落捡漏拾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确实缔造过不少“一铲暴富”的传奇。
那时的江南,水网密布,人文渊薮,民间沉淀了无数好东西,眼光毒辣、腿脚勤快的铲客,揣着本钱下乡走巷,真有可能用极低的代价,请回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宝,从此改变命运。
但传奇之所以为传奇,正因为它难以复刻。
时至今日,历经数十年的扫荡式搜刮,真正流散在民间、未被发现的“大货”早已凤毛麟角。
一线资源枯竭,这是所有从业者心照不宣的共识。
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然落幕,曾经的“猎宝奇兵”,如今更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门在温饱线上徘徊的手艺。
收入便是最直观的证明。
这个行当里,在金字塔顶端的,那寥寥无几的顶尖高手,凭借深厚的眼力、非凡的手段、广阔的人脉和强大的资金周转能力,一年或许能挣上二三十万,这已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而绝大多数的普通铲客,风里来雨里去,收入也仅比在工厂流水线上“打螺丝”,稍强一些。
其唯一的、也是最具诱惑力的优点,便是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
不必打卡,不看脸色,自己是自己的老板。
也正因如此,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半工半铲”的兼职者,白天在单位上班,周末便开上电驴、开着小车下乡转悠,试图用副业的不确定性,来对冲主业的枯燥与天花板。
当神秘的面纱被揭开,露出的往往是略显骨感的现实。
可为何仍有那么多人,包括笔者老顾在内,如“贫道夜探青楼”兄一般,对此道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份职业独特的“不确定性”之中。
它就像一场永不谢幕的寻宝游戏,巨大的失落感,与极致的兴奋感交替上演。
前一分钟,你可能还在为连续数天的空手而归,而徘徊迷茫,感叹行路之难;后一秒钟,一个不起眼的电话、一次不经意的敲门,或许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幸运,让一颗心再次怦然跳动。
那种于尘芥中发现微光、在芜杂里辨得真金的“小惊喜”,总是不定时地、却又如约而至般的,点亮我们的生活。
这种持续的微刺激,构成了这个行当独特的精神内核,它贩卖的不是稳定的未来,而是永远值得期待的“下一个”。
下边,就让我们,循着这位湖州铲客的足迹,走进他的日常,去领略那份在窘迫与希望间反复横跳,却始终鲜活生动的江湖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