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浅聊国宝帮|在梦里不愿醒来的人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9/2 14:57:00
当“国宝帮”闯入现实:收藏梦魇与认知困局。
在收藏的世界里,有一类人常被称作“国宝帮”。他们深信自己手中的物件件是珍宝、币币属大珍,哪怕旁人看来只是一眼假的赝品。若只是闭门自珍、自娱自乐,倒也无可厚非。认知有边界,审美无对错,不妨碍他人便是最低限度的体面。可一旦有人跨出自我沉浸的结界,试图将虚妄的认知,转化为实际的利益,甚至借他人之名招摇撞骗,事情便不再那么简单。
我曾见过不少这样的人。
他们将自己所谓“珍品”的故事,写成文章,投递到各类收藏杂志,一旦刊登,便仿佛得到了权威的背书。紧接着,就以此为据,开始向刚入行的新手、不明就里的爱好者,推销所谓“皇家遗珍”“宫中所藏”。
早几年我也曾耐心与之交流,后来发现,他们所要的从来不是真相,而是认可。或者更直接一点,是变现的通道。于是后来再遇到,大多直接删除,懒费口舌。
直到最近,又遇一位。他带来的,是所谓“清代皇帝御书签名钱”,不止一枚,而是成套。你告诉他,御书钱除宋徽宗御书钱外,极其罕见,民间流传几乎无真,皆为臆造,更别说成系列出现,纯属笑话。
他反驳:“你们没看过,不代表没有。”你指出书法风格不符、铸工粗糙、包浆浮艳,他依然坚持:“我有老辈传承,有杂志发表,你们不懂。”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这几日反复缠着我,
要我代为引荐著名钱币学者孙仲汇老师。原因是他看过孙老一期讲述祺祥重宝雕母钱的视频,便认定“孙老能懂我的钱”,甚至希望孙老帮他“推广和销售”。我直言相告:莫说我并无孙老联系方式,即便有,也绝不可能在此情境下引荐。推这样一个“活宝”给前辈,岂不是自认同路?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劝他:你若真相信手中的钱币为真,不妨试试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拿去古玩店或线下市场,看是否有人愿意收;二是送进评级公司装盒,若真能入盒,获得身份认证,再出售不迟。这已是我能说的最诚恳的话。通常情况下,我不愿多言,因深知这些人并非真的不明真相,而是不愿从发财梦中醒来。
“国宝帮”的收藏来源,其实大多再清晰不过:或是在地摊夜市“捡漏”而得,或是在同为“国宝帮”的圈内流转交易,罕有例外。他们口中所谓“祖传”“海外回流”“专家旧藏”,多半是自我包装的叙事,是为了让梦显得更真实,而编织的依托。
真正一辈子“铲地皮”的行里人,经手千万物件,能有缘碰到三五枚真珍品,已属大幸。而那些号称坐拥成摞“大珍”、满匣“绝品”的人,若真细问其来源,往往语焉不详、自相矛盾。一个连温饱都尚需挣扎的人,又怎么可能在拍卖会与顶级藏家竞逐?又怎会有如此惊人的好运,竟在民间随便走走,就撞见一整个王朝的精华?
说到底,“国宝帮”现象不仅仅关乎收藏,更是一场关于认知与现实的隐喻。他们拒绝的不只是别人的眼光,更是普遍认可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他们构筑的是一个封闭的、自洽的逻辑世界:你们说不对,是你们没水平;杂志发表了,就是成功了;专家不愿看,是专家保守迂腐……
而这个幻梦最危险之处在于,它往往不仅毁了自己,还可能误导新人、扰乱市场,甚至伤害真正从事钱币研究、守护文化传统的群体。
所以哪怕我再不愿多言,有时仍会多劝几句不是指望叫醒装睡的人,而是希望路过的人能停一停、想一想,不要轻易踏进同一条河流。
收藏,终究是一场需要时间、眼力、学识与自律的修行。它考验的不仅是财力,更是人性。愿我们都能保持清醒,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找到那条回归常识的路。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474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