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葫芦岛:一座记忆中国人以德报怨的城市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9/4 10:32:00
什么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是指用恩惠、善意去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或伤害,是一种注重宽恕与善意的处世态度。
我的家乡——中国北方的滨海城市葫芦岛就是一座记录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以德报怨”的城市。今天是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13枚,小型张1枚。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笔者前往二战后世界最大的日侨遣返之地原地局——辽宁葫芦岛  岛里邮政支局制作了相关纪念邮品。
使用“南京大屠杀”新邮和小型张制作的外埠挂号回执邮品。邮友是南京人,用南京大屠杀300000的数字与日侨俘大遣返1050000余人做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善良与宽容。
离开岛里邮局,我驱车前往距离邮局不到600米的“日侨遣返之地”。
79年前的1946年5月7日,就是在这里,二战后世界上最大的侨民遣返行动拉开了帷幕。从这一天到1946年12月25日,在232天的时间里,经葫芦岛港遣返的日本侨俘共158批,总计1017549人(含日本俘虏16607人,以上是网络资料,与纪念碑上的1051047相差3万余人,待考证)。
日本战败后东北日侨遣返之地共三处。一是丹东的日本侨民7.5万人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二是大连的日本侨民27万人由苏军直接遣返,三是在东北地区的其余日本侨民全部集中到葫芦岛港进行遣返,总人数过百万。
在日侨遣返之地纪念碑旁边就是“西山贮油库”。1943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中国石油资源,在葫芦岛港西山建立了三座大型贮油库,准备在此炼油并将石油运回日本本土,但因日本战败,油库未投入使用。
1947年,国民党政府铺设了1.7万米输油管线直通锦西炼油厂,试图利用该油库储存国外运来的石油。1958年大炼钢铁时,贮油库中的铁皮被拆卸炼钢,仅剩下钢筋混凝土外壳。
三座贮油库形状基本相同,均为砂石水泥构件拼合而成,桶状物上小下大,无顶盖,依山部分为砖砌,水泥抹面。罐状物直径60米,深9.8米,地面用沥青防水处理,距顶部2米处内侧有平台,内部向下逐渐内收,成陡坡状。
日侨遣返之地纪念碑的路对面是张学良筑港纪念碑主题公园。
1930年,张学良决心续建葫芦岛港,与荷兰港公司签订合同,并于当年7月2日举行筑港开工典礼,张学良亲撰碑文并为纪念碑揭幕。
纪念碑为汉白玉材质,通高1.8米,呈扁长方体,两侧有双肩,并以双道圆条纹装饰。碑身正面阳刻隶书大字“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背面阴刻张学良将军撰稿的八行正楷碑文,共219字。碑座正面阴刻“***十九年七月二日立”,背面刻粗体“1930”的年代字码,两侧雕刻盾形云纹。
旁边是一座纪念碑复制品
参观完张学良筑港纪念碑主题公园,沿着滨海228返程。这一天,我用自己的方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延伸阅读,带你了解更多有关日侨遣返的往事。
1946年5月7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二,二战后最大的侨民遣返行动在中国东北拉开帷幕。
从这一天到1946年12月25日,在232天的时间里,经葫芦岛港遣返的日本侨俘共158批,总计1017549人(含日本俘虏16607人)。由于诸多原因,这段经历几乎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14年,从国内移民到中国东北的人数高达160多万人。当时,东北各大中城市风景优美的地区,多半划为日本人的住宅区。在广大农村,日本移民“满洲开拓团”也享有特殊待遇:日本政府不但予以较多补贴,每户还给耕地、草场各10町步(1町步约合1公顷),而这些耕地草场原本是中国农民的。在“太阳旗”的庇护下,许多日本侨民自视高中国人一等,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给中国老百姓带来巨大的伤害。
眼看着战局日益吃紧,在东北的日本高官家属和富有的侨民十几万人如鸟兽散先行撤离。而天皇投降诏书一下,遗留东北的百万日侨瞬间便成了“难民”。更让这些日本侨民心寒的是,日本政府采取“弃民”政策,使他们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据日本编纂的《满洲国史》记载,仅在战败后溃逃过程中自杀、饿死、病殁的日本人就达到174022人,其中“开拓团”的团民死亡了78500人。侥幸活下来的日侨,绝大多数汇集到难民收容所中,苦苦地等待回国。
当时在哈尔滨日本难民联络会工作的村井光雄先生回忆说:1945年10月以后,桃山小学难民收容所每天约有30人死于饥饿、寒冷和斑疹伤寒,男女老少的尸体都堆放在学校操场上,直到第二年5月,才用马车将这些尸体运送到公共墓地安葬。这些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殉葬品。
国共美三方合作遣返日侨
作为“二战”中承受最大民族牺牲的战胜国,中国人民无法忘记日本军国主义的“三光”政策,无法忘记中国富饶的物产被劫掠,无法忘记中国成千上万老百姓死于日寇的屠刀下。但是,中国人民在胜利后没有以暴易暴、以怨报怨,而以最博大的胸怀、最人道的态度开始遣返日侨工作。
东北光复后的第44天,即1945年9月29日,中美联合参谋长会议在致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备忘录中,就提到“东北(满洲)日本人遣送计划”。
1946年,经当时的“军调处三人小组”(美国马歇尔、***周恩来、国民党政府张群)协调决定,除丹东的日本侨民7.5万人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大连的日本侨民27万人由苏军直接遣返之外,在东北地区的其余日本侨民全部集中到葫芦岛港进行遣返。
尽管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为控制东北争夺激烈,军事摩擦不断。但是在遣返日侨这件事上,国共双方以大局为重,相互协调,互为方便。当时,共产党控制区内的日侨约有30万人,国民党控制区内的日侨有80万人。双方经协商,决定分批分期有序遣返日侨。在当时制定的计划中,反复强调“为便利日侨和减少途中困难,以保全家老小一同遣送为准则。”“保证日人自所在地出发,至葫芦岛登船,沿途不受到强奸、掠夺、侵犯、抢劫、勒索、恐吓或其他任何不法举动,其生命财产不受到侵犯。”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中国政府仍拨出了大批粮食、燃料、药品和13441节火车皮,以供遣返之需。仅1946年5月至8月,遣返经费开支就达14712万元(东北流通券)。***控制区的吉林省政府主席周保中也签署命令,要求对遣返日侨中无力购粮者“可按旅程日数发给每人每天一斤半粮食、十五元菜金。”许多善良的中国人给日侨中的小孩老人腾出热炕,端水送饭。有一次,葫芦岛的日侨转运所暴发霍乱,致使数以万计的日侨滞留沈阳,薪材出现短缺。中方立即从抚顺紧急调运燃煤500吨。为了保证日侨俘及时治病,在葫芦岛还专门设立了有外科、肠道科和妇产科的医院,并保证了足够多的床位。为了便于日侨了解遣返政策和进程,中方甚至还办了一份日文的《东北导报》,前后共出版了498期。
在遣返日侨过程中,当时的美国政府也做了许多协调性的工作,包括为大遣返急调120艘船只,其中既包括第六舰队的大型运输舰,也有日本的民船如“北斗丸”、“大郁丸”等。这些舰船日夜穿梭,往返于葫芦岛港和日本的佐世保、博多、舞鹤等港口,航次多达800余次,最终完成了任务。(《瞭望新闻周刊》 魏运亨 文)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40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