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沈敦武会士携他的孙子、妹妹和妹妹的孙子,从上海乘高铁来到高邮。沈敦武会士已经多次来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了,本次之旅是为了传承集邮文化而来,带上孙子来感受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氛围,了解集邮历史,感受中国集邮殿堂里前辈们的集邮经历与业绩,进一步提升孙子的集邮兴趣,激励他传承好中国的集邮文化。 他们上午到高邮,午餐后没有顾上休息就领着妹妹和孙子来到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参观。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名誉馆长倪文才、常务副馆长潘秀珍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倪馆长把他们带进每一个展室,为他们做引导性的讲解。沈会士也时不时地向他的孙子讲述集邮前辈们的集邮故事,介绍集邮知识和集邮历史。 倪馆长讲得细致,孩子们听得认真,在很多会士展柜前驻足观看,他们很珍惜这次参观之旅,沈会士的小妹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他们来到沈会士的展柜前,认真地观看了展柜里爷爷写的书,还有获得的奖状证书,他们为爷爷感到骄傲与自豪,在展柜前与爷爷合影留念。 参观集邮家博物馆沈会士为孙子讲解倪馆长在讲解倪馆长与沈会士在集邮简史馆握手沈会士在讲解参观杨勇伟展室观赏台湾集邮家俞兆年墨宝参观邮集展馆参观会士馆参观会士馆参观第四批会士展馆合影留念沈会士一行与倪馆长在会士馆合影沈会士一行与倪馆长在沈会士展柜前合影沈会士与孙辈们在沈会士展柜前合影沈会士的孙辈们在沈会士展柜前合影沈会士一行在集邮家博物馆门前合影沈会士一行与两位馆长在集邮家博物馆门前合影 沈会士还向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捐赠了5年的《东莞邮学》,名誉馆长倪文才接受了捐赠。 他们参观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以后,还参观了盂城驿,让孩子们了解古代的驿站。 晚上,我们收到了沈会士孙子沈昊明写来的观后感,还附诗一首,很是惊喜。孙子在爷爷的熏陶下,从小对集邮有兴趣,自己编组邮集,曾有两部一框邮集分别在广东和全国获奖。沈昊明虽然上大二,课程任务重,但他对集邮兴趣更加浓烈。沈会士的爱人和儿子都是集邮爱好者,称得上集邮之家。集邮会士培养后代集邮,传承集邮文化的精神感动着我们。只要一代一代的培养,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国的集邮文化才不会断代,才能后继有人! 第二天他们带着满满收获,踏上了去苏州的高铁,他们要去参观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沈敦武会士捐赠《东莞邮学》附:沈敦武会士孙子沈昊明观后感参观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有感
2025年8月26日,爷爷带我、姑奶奶与表弟一行四人,走进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此行最想表达的,是对倪馆长与潘副馆长的诚挚谢意——倪馆长如数家珍地讲解馆藏珍品,用对集邮文化的深刻诠释为我们打开认知之门;潘副馆长则细致梳理各位集邮家的生平,生动的讲述让我真切感受到他们在邮票收集背后,那份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参观中,最触动我的不仅是博物馆里珍藏的历史记忆,更有属于爷爷的专属展厅。作为馆中会士,爷爷将对集邮的热爱,化作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透过这座博物馆,我终于更深刻地理解了爷爷为何执着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邮政历史。在会士介绍区,当目光落在爷爷整理的邮集、撰写的抗战著作,以及他获得的各级奖牌与证书上时,自豪与感动瞬间涌上心头。这让我想起初二那年,爷爷特意请东莞温惠芬老师教我用电脑制作邮集贴片,还手把手带我完成乒乓球专题邮集;2023年,18岁的我正是凭借这份邮集,斩获了昆明全国邮展铜奖。这份荣誉的背后,满是爷爷的悉心教导——即便年事已高,他仍耐心教我甄选邮票、编排邮集。若没有他的鼎力相助,仅凭我一己之力,绝难完成这份作品。而这次参观,更让我有信心在未来创作出更好的邮集。 在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我看到爷爷与其他会士用集邮的方式,耗尽毕生精力守护着中国文化。也看到集邮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它既是传播中国政治、历史、地理、文化与风俗的窗口,更能通过世界邮展的奖牌为国争光。 在此,我再次向倪馆长、潘副馆长及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致谢。是你们守护着集邮文化,更以辛勤的汗水为所有集邮爱好者搭建了精神家园。作为集邮家的后代,我愿在这方寸邮票的天地里继续探索,将这份有益身心、增长学识的集邮事业好好传承下去。 附诗一首,以记参观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之行: 故馆寻踪伴至亲,邮藏万象启眸新。馆长解珍传雅韵,会士留痕见精神。爷授邮艺承家学,我获铜奖记师恩。方寸承载山河志,薪火长燃继后尘。
沈昊明于江苏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