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姑苏谐"泉友的打假工作,提一点浅陋的小建议
在苏州泉界,有一位以撰写钱币(铜元)辨伪文章,而小有名气的泉友。
他以犀利笔锋和严谨考据著称,尤其对周沁园先生的《铜元谱》提出大量质疑。翻阅他的公众号,四百多篇文章中,约有百分之九十五集中于批评该谱。
这种近乎执拗的专注,被人笑称为“一根经”,但在如今鱼龙混杂、利益交织的钱币收藏界,这样的坚持恰似一股清泉,洗刷着行业的污浊。
他敢于直面假-币,不畏惧权威,不迎合人情,只忠于自己眼中的真相,这种精神,在当下实属弥足珍贵。
客观而言,这位泉友的文笔精湛,许多文章不仅考据详实,还兼具思辨深度,显示出其不俗的钱币学素养和文字功底。
尽管我本人并不专门收藏铜元,认知有限,对其所述内容的准确性,难以全面评判,但他那种不苟且、不盲从的治学态度,却令我十分钦佩。
我曾半开玩笑地问过他:“你怎么总是批周谱,却不见你批评段洪刚先生的《铜元谱》?”
他笑着回答:“段谱的图片清晰度不够,不太好做图像对比。”这一答案令人莞尔,段先生或许从未想到,竟是印刷质量“救”了他的谱著,让他"幸免于难"。
玩笑归玩笑,但背后折射出他一种鲜明的学术习惯:凡批评,必建立在可验证的基础上。
正因为有这样的辨伪者存在,泉界才多了一面照妖镜。
很多泉友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不再一味迷信图录、大家或流传有序的“名品”。
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东西对不对,要看它本身,而不是看谁在玩。”这一点,尤其值得广大收藏爱好者学习。
如果我们都能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枚钱币,不轻信、不盲从、不逐利昧心,中国泉界的天空,一定会明朗许多。
然而,最近读到他一篇关于常州地区临时代用币(常临币)的文章,却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
该文全盘否定了新近出版的《常州地区临时代用币图谱》,并直接将矛头指向其中一位主编。
作为一位对常临币略有了解的收藏者,我认为这一批评略显唐突。
该书所收录的钱币,大多是来自常州地区资深藏家的藏品,不少是早年出土、流传有绪的实物,其真实性在常临币收藏圈内是有共识的。
当然,不可否认,当前常临币仿品泛滥,造假技术亦不断升级,提高警惕是必要的。
但若因警惕而走向“草木皆兵”,甚至对权威谱录中的经典藏品,也一概否定,则可能偏离了辨伪的初衷。
辨伪,本质上是一项需要沉淀、需要交流、需要多方印证的工作。
它不应沦为个人观点的独白,更不能流于为质疑而质疑的表演。
真正有意义的打假,应建立在扎实的材料比对、实物上手和文献交叉分析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批评他人时,更应慎之又慎,避免因言辞激烈,而误伤踏实做研究的同好。
值得一提的是,我与这位泉友私交甚好。我们经常交流收藏心得,他甚至曾赠我一本他自己编写的《辨伪文章选辑》。
我敬佩他的勇气与执着,也认可他大多数观点中的合理性。正因如此,我才更希望他在提出批评时能愈加谨慎,既要保持锐气,也要兼顾涵容与客观。
学术争鸣可以激烈,但心态应平和;辨伪可以严厉,但立场须公正。
在钱币收藏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学生。没有谁永远正确,也没有哪本书是绝对权威。
唯有不夹私心、实事求是,才能走得更远。愿这位苏州泉友继续保持他的清澈与勇气,亦愿泉界能有更多这样愿意说真话、敢于认真理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收藏文化才能健康传承,日益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