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4月28日优版权发行了有授权的《清明上河图》 以来,鲸探的《清明上河图》一路颓势,从 6000多元跌到如今的3200元左右。
尤其是近期,鲸探通过积分兑换引流了大量新人。
但这些新人只敢炒些便宜的品,不敢贸然进场几千元的字画。
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鲸探上买的图片,究竟买的是什么?
鲸探的用户群体广泛,纯投机客很少,他们更加看重藏品本身的收藏属性。
wave up 曾经对1000位用户,进行过深度调研,发现对用户而言,能赚钱只是敲门砖,真正打动用户留下来的,是“这件藏品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此图片来源于wave up官方调研)
在这场下跌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危机:
字画板块的“价值虚无化”正在加速。
一、以前的鲸探,为什么能从“野台子”中脱颖而出?
回望过去几年,鲸探之所以能从一众平台中脱颖而出,靠的并不是“玩法”或“炒作”,而是两个字——信任。
这种信任来自两点:
一是平台背书。
鲸探背靠阿里,让玩家觉得它不会像“野台子”一样跑路。大平台要脸面,不会明晃晃割韭菜。
二是官方合作。
鲸探与多家官方机构合作发行藏品,很多图像本身就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资产,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低价值作品。
这种“官方机构的背书 + 区块链确权”的组合,为鲸探打造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叙事:
“正版授权,数字确权。”
用户相信,自己买下的不是一张JPG,而是一个由博物馆授权、区块链确权、不可复制的数字文化资产。
这套叙事,曾是鲸探价格的信仰基石。
在那个阶段,鲸探叙事的核心逻辑是:
“我买的不是图,而是唯一的数字所有权。”
正是这个因为做的早而构成的事实上的“唯一数字所有权”,成为了鲸探字画类藏品最早、也是最坚实的价值锚。
二、价值逻辑被破坏:重复授权击碎了“唯一性”
问题出在后来。
当《清明上河图》等“禁出”字画纷纷涨上天价,其他平台也开始蠢蠢欲动。
鲸探一度退守到“我有官方授权”这道防线,但很快,优版权同样发行了有官方授权的《清明上河图》,这彻底动摇了鲸探字画叙事的根基。
如今,鲸探的防线只剩下:“我们在蚂蚁链上”。
可区块链本身并不构成护城河——一条链上可以有多个应用,甚至未来腾讯等大厂入场,也能与文旅机构合作,这一点正是腾讯的强项!
总之,鲸探最重要的护城河——事实上的“唯一授权”——正在被撕开。
数字藏品的价值,本质上来自两个核心:
版权来源的唯一性;
确权记录的唯一性。
一旦版权来源不唯一,用户手中的“确权”就变得苍白无力。
同一幅《清明上河图》可以在多个平台被反复授权、上链、交易,那用户买到的到底是“正版”,还是“又一个正版”?
当“唯一”变成“之一”,稀缺性就不复存在。
稀缺性一旦崩塌,市场信仰就会动摇。
三、字画炒的不仅是艺术,更是授权确权的唯一性
鲸探字画板块,真正炒的从来都不仅仅是图片,而是——
“唯一授权”这张纸背后的稀缺性。有了“唯一独家授权”,才是名副其实的数字文化资产。这种“唯一”就像货币的编号,是资产稀缺性的根基。
一旦同一幅画可以被多家平台反复上链,这种“编号”就没有意义了。
到那时,所谓“数字藏品”就只是一堆
没有独立价值锚点的文化拷贝品。
它再高清、再漂亮,也不过是“另一个版本”。
四、“授权期限”成为字画和二创文物跨不过去的坎
很多人不知道,鲸探的很多藏品,都是“有期限授权”,一般都是一年左右。
虽然授权期内创作的藏品不受授权到期影响,但一旦期限结束,博物馆或机构可以再次授权他人发行。
更关键的是——
许多文物机构的子公司也有独立授权权利。
比如优版权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故宫子公司二次授权的产物。
这意味着:
鲸探字画类藏品不可能实现大家期望的“独家排他性授权”。
今天你以“唯一授权”买入,
明天它可能就变成“众多授权之一”。
这才是鲸探字画和文物类藏品面临的最大隐忧。
说实话,这也是我当初只敢布局绝版复刻文物的原因。
不是买不起几千的字画,而是看透了这种叙事的不牢固。
如今,新人们的选择,也证明了这种担忧——
他们不是不炒,而是不敢买没有确定性的东西。
五、幸运的是,鲸探还有其他叙事存在
在字画和文物叙事遭遇危机的时刻,鲸探仍然保有一线希望——
那就是个创板块。
个创板块能够在低迷行情中持续走强,原因很简单:
1️⃣ 创作者本人即版权源头,授权关系清晰透明;2️⃣ 数字作品可与现实身份、社群、活动、实物等绑定,具备延展性;3️⃣ 个创可以多平台限量发行,但不超发。例如白月城的《海薇》,虽然在不同平台发行,但严格控制总量不变。(注意,这里只是举例,不是推荐藏品)
简单说:
> 字画炒的是“授权的唯一性”,个创炒的是“创作的唯一性”。
一个靠“别人给的授权”活着,一个靠“自己原创的内容”生长。
这就是未来的分水岭。个创,一定会成为未来扛起鲸探大旗的板块!
六、结语:叙事重构,洗牌开始
《清明上河图》的持续萎靡,不是偶然,而是一次市场的理性校正。
新人不炒只是表面,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不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
未来,如果鲸探想让机构真正进来,它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他们买的到底是什么?收藏性和长期价值在哪里?
因为,管理数亿资产的机构,从来不会投机,他们布局的前提,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的藏品,才有资格受到青睐。
眼下,鲸探各板块和藏品的大洗牌,可能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