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
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
炒邮网论坛
→
邮币卡资讯
→
方寸间的文化觉醒:1973年《出土文物》邮票的时代回响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方寸间的文化觉醒:1973年《出土文物》邮票的时代回响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25/10/20 10:14:00
1973年11月20日这天,是我9岁生日。编号邮票66 - 77《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发行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的发行意义非凡,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次有力宣传,也是对保护祖国珍贵古代文化遗产的深切呼吁 。1973年11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编号66-77《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在特殊年代的沉寂中撕开一道光亮。这组由吴建坤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的12枚影写版邮票,以1.47元的全套售价,将深埋地下的文明瑰宝呈现在方寸之间,成为那个年代无声却有力的文化宣言。编号邮票,是指自1970年8月至1974年12月23日发行的不分类别、套别,采用统一连续编号形式的邮票,共发行95枚,连续编号从1至95。编号票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性特征,它的题材十分丰富,开始呈多元化态势,涉及工业建设成就、文学艺术、体育卫生、妇女儿童等多个方面。比如《熊猫》《出土文物》《儿童歌舞》等邮票,主题鲜明、色彩明快、画面新颖,极富民族特色。这套邮票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段抗争的注脚。文革初期,极“左”思潮引发的“破四旧”运动,让无数文化古迹惨遭浩劫。幸有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内同志竭力护宝,文物工作者恪尽职守保存新出土文物,在“九·一三”事件后文化保护工作稍得恢复的契机下,这套邮票才得以面世。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新华社发布消息时,特意将“文化大革命”字样置于书名号之外,隐晦流露对极“左”做法的不满。这种细节里的坚持,让邮票超越了邮资凭证的本质。12枚邮票如同浓缩的文明长廊,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民族的过往。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以凤头为嘴、缠枝莲为饰,尽显景德镇瓷艺的精妙;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再现了“屈膝衔杯应节”的宫廷盛景,印证着《明皇杂录》中的记载;东汉铜奔马以三足腾空、踏驭龙雀的姿态,将古人的浪漫想象与铸造技艺完美融合,后来更成为中国旅游徽志。从新石器时代的彩绘红陶鼎到西汉长信宫灯,从北魏石雕柱础到春秋鸭纽盖铜鼎,跨越数千年的文物在柔和底色衬托下,质感逼真,古意盎然,堪称文革时期设计最出色的邮票之一。其中,邹县野店遗址出土的彩绘红陶鼎作为压轴,以52分的最高面值,成为当年集邮圈的特殊记忆。发行之时,文革尚未落幕,邮票仍沿用编号形式,集邮市场依旧沉寂。但这方寸之间的文物图谱,早已埋下文化复苏的种子——它既是对“破四旧”的无声否定,也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郑重宣告,更悄然唤醒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珍视。那些藏在信封里的邮票,那些悄悄收藏的方寸纸片,见证着即便在文化低谷,人们对文明根脉的眷恋从未消散。岁月流转,这套邮票已成为集邮界的珍品,而它承载的意义更为深远。它证明了文化的力量终将穿透时代阴霾,也预示着集邮春天的必然到来。方寸之间,不仅是文物的剪影,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觉的最初回响。这套邮票共12枚,每一枚都是一件珍贵文物的缩影。从精美的青花凤首扁壶开始,它那独特的造型和细腻的青花图案,仿佛将我带入了元代的瓷器作坊,能看到工匠们精心绘制图案的专注神情。壶嘴作凤头状,腹部绘两翼,下填缠枝莲花,构思之别致,设计之巧妙,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则展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高超。壶身两侧雕刻的鎏金舞马,颈系飘带,口衔一杯,昂首扬尾,似作舞状,让我看到了唐代宫廷奢华的宴会场景,舞马“屈膝衔杯应节,倾心献寿无疆”,唐玄宗时宫中驯养舞马的繁华盛景在眼前浮现。黑彩马是唐代三彩陶器的杰出代表,除头部、马蹄及尾部为黄色外,通体黑色,马鞍绿色,釉色丰润。立马稍稍扭颈,神态逼真,牵马俑似在持缰,生气盎然,二者形神俱佳,相映成趣,仿佛能听到它在嘶鸣,感受到唐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泥俑中的女俑面部丰腴,眉清目秀,发髻高耸,两手合抱,腰间带子随风飘动,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风貌,也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的演变和审美观的变化,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唐代生活的闲适与优雅。石雕柱础造型优美,大方古朴,刀法洗炼,玲珑精细,具有雄浑、华丽而又刚劲的装饰风格。上面雕刻的蟠龙、山形、忍冬、云纹和乐舞童子,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博大精深。铜奔马更是让我为之着迷,它又叫马踏飞燕,后经专家考证,马所踏的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这匹马头戴璎珞,尾梢打结,昂首嘶鸣,三足腾空,一足踏在龙雀上,而龙雀则作回头骇鸣状。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杰出的制作工艺。1983年,它成为中国旅游的徽志,更是让它声名远扬,看到它,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鎏金镶嵌铜砚盒形如青蛙,头部又如狮似虎,额上两角,身长两翼,张口逼视,十分凶猛,古人称之为“辟邪”。它通体镶嵌近百颗红珊瑚、绿松石、青金石,虽深埋地下历经千年,仍金光闪闪,堂皇富丽,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遐想。长信宫灯是一件艺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高度结合的罕见工艺品,它通高48厘米,外型为一个宫女跪着双手执灯形象。宫女左臂托灯座,右臂上举,袖口下垂形成灯罩,灯罩可以开合,灯盘可以转动,能随意转动照射方向和调节灯光亮度。宫女的右臂和身驱都是中空的,能防止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污染环境,全灯各部均可拆卸,便于清洗烟尘。从它身上,我看到了古人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鸭纽盖铜鼎造型玲珑精巧,鸭形纽盖逼真生动,改变了殷商、西周时期铜鼎那种威严、沉重的风格,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时代变迁中器物风格的演变。曾中游父方壶通高65.6厘米,长颈,壶肩上有两个伏兽衔环,它作为古代的礼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看到它,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祭祀等庄重的礼仪场合。还有那枚最高面值52分的彩绘红陶鼎,它出土于1971年,1973年就被选入邮票,足见其珍贵。它敛口部外侧施深褐色彩带,上绘白彩连续斜栅纹,原始古朴之美让人陶醉。这么些年了,为了集齐这套邮票,我可费了不少心思。刚开始,一枚枚地收集信销票,对品相没有太多要求,终于集齐了。后来参加工作了,省吃俭用,从早餐钱里一点一点抠出买邮票的钱。还经常去邮局门口转悠,跟同样集邮的伙伴们交流,有时候为了其中的“筋票〞,会用自己多余的复品交换心仪的邮票。如今,再看这套邮票,它们不仅仅是一张张精美的纸片,更是我童年记忆的珍宝,是我探索历史文化的启蒙老师。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岁月的长河中,这套邮票的价值愈发珍贵,它承载着历史,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将继续照亮我对未来文化探索的道路。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5625 s, 2 queries.
[Full]
完整版
[Rss]
订阅
[Xml]
无图版
[Xhtml]
无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