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打开某拍卖平台的通知,佣金比例再度上调,这意味着他上月刚拍出的清代大钱,本就微薄的利润又被削去一块。
放下手机,桌角堆着的单据愈发刺眼:上季度的平台入驻费、跨省交流会的高铁住宿发票、评级公司的服务费…… 现在的钱币收藏,藏家们正被层层叠加的成本裹挟。
藏家的成本账单,早已被线上下拍卖佣金撕开一道大口。作为主要流通渠道的拍卖会,成了侵蚀利润的重灾区。
不仅头部平台频频调整佣金比例,中小拍卖的附加费用也暗藏玄机,看似不起眼的 "服务费"" 佣金 "叠加起来,往往让成交价打了折扣。
更无奈的是,在" 精品才有转手率 "的市场规则下,藏家不得不硬着头皮参与竞拍。佣金还得在这个基础上另算。有人算过一笔账:如今想通过拍卖淘到心仪藏品再转手,若没有成倍的行情涨幅,基本等于" 为平台打工 "。
线下交流会的奔波,则成了藏家们逃不开的隐性成本。对资深藏家而言,全国各地的交流会是淘货的重要机会,但往返的交通费、住宿费、展位费早已成了 "刚性支出"。
一场跨省交流会下来,光食宿和差旅就花掉数千元,若没淘到合适的藏品,几乎是 "倒贴钱走一圈"。
即便对普通藏家,交流会的成本也不容小觑。更尴尬的是,如今的交流会早已不是当年 "捡漏" 的光景,大家成本都很高,价格愈发下不来了。
各类交易平台的层层收费,更让藏家陷入 "处处要花钱" 的困境。想在专业平台开个小店,每年的入驻费是固定支出;每成交一笔订单,从交易佣金到资金托管费,平台会分走不小的比例;就连想查询某枚钱币的历史成交价,有些平台都要收取 "会员费"。
为了让藏品更易出手,藏家还得额外支付评级费 —— 送评一枚银元,从运费到评级费,少则数百多则上千元,若分数不理想,这笔钱便打了水漂。
有新手藏家自嘲:"以前玩钱币是花闲钱淘乐趣,现在光是搞懂各种平台的收费规则,就要先交一笔 ' 学费 '。"
在成本与风险的双重挤压下,收藏的初心正在慢慢褪色。计算完各项费用,只剩对收益率的盘算。
那些为一枚钱币辗转千里的奔波,那些深夜研究版别的执着,本是收藏最珍贵的价值,却在层层成本的消磨中变了味道。
钱乾前
鹏城泉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