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81《民族乐器——拨弦乐器》邮票发行于1983年1月20日,全套5枚,票名分别为箜篌、阮、琴、琵琶、三弦,发行量198.16万套。这套邮票5枚图案均将乐器置于前面突出地位,刻画得精细逼真;背景是线描的演奏乐器的古代仕女,神韵飘然、淡雅清新。这样既主次分明,又使乐器和歌舞得到有机结合,颇富内涵。
图片
此套邮票的设计者邓锡清曾设计过J1万国邮联、J11鲁迅、J32共青团、J58古代科学家(三)、J96刘少奇、T29工艺美术邮票及小型张等十几套邮票。其中工艺美术和古代科学家(三)分别被评为“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和1980年最佳邮票。但是邓锡清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的创作里,下的精力最大、最动情的就是“民族乐器”邮票。
一是这套邮票的难度最高,用到了传统绘画工艺的线描,琴弦画出来了,可是印不出来,弦太细,怎么保证印出来不断呢。1984年,我们的印制技术还没有那么先进,图稿是放大十倍之后再缩回去,琴弦单独画,还要保证与琴相匹配,位置不能有一点差池,否则就对不上,花费的心思最多;第二,因为我太喜欢音乐了,当年没有去成音乐学院的遗憾,都让我倾注在这套邮票的设计过程中了。乐器是静止的,怎样使人们看到邮票后能从意境中仿佛听到那动人的旋律?我画了各种草图。最后决定以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刻画仙女迎风弹琴、飞舞的形象来突出主图。色彩和造型上使用了浓淡、虚实对比的手法,用以表现清新的格调。我希望通过它的背景,能够吸引无论是邮票爱好者,还是喜欢邮票的人,他们一边看图一边能想象到好像有仙女在天空里面演奏乐器,与我产生一种内心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这套邮票的宣传目的。
图片
“民族乐器”邮票把敦煌壁画中的线条等绘画技艺吸收了进去,有虚有实、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是我最喜欢的邮票。特别是第1枚“箜篌”和第3枚“琴”,背景以白描手法绘出弹琴的古代仕女,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给人一种此音只有天上有,宛如天籁的感觉,让我魂牵梦萦。
1974-1991年发行的JT票,被分为了两个时间段。74-82年为前半段,这个时期集邮者较少,他们多持传统的集邮观念,所集之“邮”,以信销票、盖销票为主。这期间JT票发行量较少,但由于通信量大,导致存世量少,价格较高。83-91年为后半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集邮市场逐渐繁荣,集邮爱好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新的集邮理念加入进来,所集之“邮”也从信销票改为了全新邮票。这个时期JT票的特点是题材广泛、部分邮票设计精美,前期品种发行量较少,后期发行数量偏大,使得部分JT票的价格仅略高于面值。
图片
“民族乐器”是后半段中发行量最小的邮票,是1983-1991年邮票中的总“筋票”,长期稳坐JT票后半段的头把“金交椅”,最高时比西厢记和京剧旦角邮票高了80元左右。在2022年4月的邮市行情中,“民族乐器”曾上涨到350元。但此后走势开始趋弱,现在市场价格仅有105元。而发行量293.51万套的T82西厢记、发行量251.16万套的T87京剧旦角,市场价格分别为120元和115元,全部超过了“民族乐器”邮票。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集邮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民族乐器”邮票作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反映了当时集邮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审美取向,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2002年2月,国家邮政局又发行了一套5枚的《民族乐器——拉弦乐器》,其主图及名称依次是轧琴、二胡、板胡、萨尔它、马头琴,由此形成了系列邮票的独特魅力。
“民族乐器”经过40多年的时间洗礼,存世量特别是全品相的邮票大为减少,进一步增加了其稀缺性和独特价值。相信,它凭借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卓越的艺术价值以及潜在的稀缺性与市场潜力,会再次得到收藏投资者的重点关注。
来源:2025年第11期《北京邮声》
作者:何国辉